搜索
 

争当乡村振兴领跑者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2020年12月16日,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在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正式开班。

整县脱贫摘帽后,来凤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坚持“以产促建、以点带面、以乡引人”发展思路,统筹谋划农村“五位一体”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让绿水青山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成为来凤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争当武陵山乡村振兴领跑者。

油房坳“乌鸦”变“凤凰”

2020年12月2日,来凤县漫水乡油房坳村“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传出阵阵欢声笑语。伴着铿锵有力的鼓点,当地村民与游客围着篝火跳起摆手舞。

“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沿山而建,一座座独具乡土气息的民宿错落有致,油茶厂、桐油厂、农创中心、展销中心、土家农耕体验园等应有尽有。游客们在这里可以制茶、品茶、吃农家乐、住特色民宿、感受农耕文化。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村里游玩。”在这里上班的脱贫户田仁义说,油房坳村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每年夏天,来旅游的车辆排成长队,一房难求。

2019年,“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成为来凤知名“网红”打卡地,带动全村人增收。

过去的油房坳村离县城车程2个小时,道路崎岖难行,“武陵溪上”田园综合体所在地是一片岩石,杂草丛生。提起乡村旅游,没有人会想起油房坳村。

2018年,在该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返乡能人的带动下,通过上海专家规划设计,来凤县合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默乡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投资,打造集山乡度假、文化感知、田园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发展综合经济体。

“以往村民喜欢迁到镇上和县城生活,如今迁出的村民正慢慢回归。”村支书田珍兵说,油房坳村正成为宜居宜业村。

油房坳村的变化,是来凤1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的真实写照。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2019年,来凤县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分步实施的原则,编制完成了来凤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了全县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规划坚持示范引领,将油房坳村、檀木湾村等11个村列为首批示范村,县政府投入4400万元支持发展;打造旧司镇新街村、黄土坝村、后坝村等7个村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投入4360万元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走进来凤金祈藤茶有限公司,一条条精深加工线正在紧张作业。作为来凤最大的藤茶加工企业,生产出了牙膏、液体消毒液等10多种深加工产品。

藤茶是来凤的特色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达8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藤茶第一县。但是,藤茶加工产品开发普遍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增值少。

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的帮扶下,来凤确定了藤茶发展新思路:走差异化路线,提升产品质量,充分挖掘藤茶健康功效。

该县请来行业专家,规范藤茶采摘、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建立来凤藤茶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可追溯系统;建立专家公开评级定价制度,对每一个质量等级产品提出市场批发指导价;搭建来凤县藤茶交易平台,开展价格撮合交易,让经销商和消费者吃了定心丸。

很快,来凤藤茶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今年尽管受疫情和洪水影响,全县藤茶销售量仍然超过10万公斤、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不止是藤茶,蜂蜜产业也从无到有,快速壮大。

来凤县请来中国农科院专家进行指导,构建“专家+合作社(能人)+农户”三级培训模式,将蜂农传统土法养蜂改为国际标准的活框养蜂,大大提升了蜂蜜产量和质量;建设武陵山最大种蜂繁育基地,总结出了“九九养蜂法”等新模式,实现了单人管理1000群蜂的水平,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建立蜂蜜罐装工厂,让原蜜变身商品,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城市。

通过3年努力,一个全新的中蜂产业诞生了,养蜂规模达4万群,并有望在3年至5年内达到10万群,成为武陵山中蜂养殖第一县。

目前,全县共有9家企业3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来凤藤茶、凤头姜等4个产品入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孵化更多创业能人

2020年12月1日,旧司镇新街村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智能温控室正加紧建设,届时将成为武陵山区热带水果种苗繁育基地。

农园占地1080亩,种植蔬菜、水果、辣椒、茶叶等农特产品。农园负责人向辉表示,产品培育成功后,种植技术将向各村推广,农园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帮忙销售农产品。

产业振兴取决于人才,如何让返乡能人、种植大户及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农园打造了新的人才培训模式。

向辉是返乡创业青年,曾一度发展受挫。后来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专业培训后,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很快有了清晰的思路。他决定开办培训学校,孵化更多创业者,提升广大农民的种植、养殖技能。

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向辉以社会办学模式成立来凤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起武陵山区最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为了让学员能够加强实践,农园下辖“一社一校一带三基地”,打造在基地学种植、在工厂学加工、在市场学营销、在平台学电商的新模式。

养蜂大户胡燕平在这里培训后,短短3年,养蜂规模便从2000群扩大到7000多群,建立了电商销售渠道;农户邱中明种植月季花,并加工成精油、纯露,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据统计,经过农园培训后,走上创业道路的返乡青年、农户超过12人,带动周边7个村成立了合作社联动发展。

3年来,农园共举办各类培训90多期,培训5430人次,实现智力脱贫1791人,推动产业脱贫667户。

同样,在来凤县委、县政府的帮扶下,返乡创业青年姚俊带动农户养蜂2万多群。为推广养蜂技术,成立了恩施州尚蜂寨养蜂技术培训学校,培训能人及农户数千人。如今,来凤养蜂合作社已达到9家。

美了乡村乐了游客

打造宜居生态,建设美丽乡村,是来凤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去年以来,来凤县大力开展“美丽行动”,发动村民清扫房前屋后,清扫村里垃圾,拆除废弃的旧猪圈、破旧房屋等。

三胡乡石桥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以十娘子桥、乾隆桥、石磨碾米和石头榨油而闻名,拥有哑大屋古寨遗址等人文景观和古杨梅、古桥等历史遗存。

该村“张富清先锋队”成立后,队员们每天巡村,不仅带头清扫垃圾,还帮助、劝导村民爱护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来凤县实现所有行政村公路硬化,主要道路绿化率100%。投入2000万元,配备26辆环卫车辆,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7个,集镇垃圾清运率、处理率达100%,行政村垃圾清运率、处理率达90%以上。投资3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全县乡村全覆盖;完成农户无害化厕所改造44236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9%。建设农村公厕192座,实现185个行政村全覆盖。

欢声笑语传递文明乡风

华灯初放,来凤县绿水镇老寨村一片欢声笑语,村民们走出家门,跳起了广场舞。

“如今,村里的文化活动丰富多了。”村支书向寿顺说,老寨村位于来凤县绿水镇老峡河畔,自然风光优美。2019年,该村整合资金500万元,建起400米步游道、2个亭子、2个广场。

老寨村的志愿者们,还在村内建起了公益课堂,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授课,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知识。

来凤县革勒车镇二龙山社区的16名“张富清先锋队”成员,不仅在社区带动居民载歌载舞,还自掏腰包购买设备、服装,到全镇17个村教村民跳广场舞。不到半年,150位村民学会了广场舞,村里的麻将声少了,欢乐声多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了。

各地村民还自发行动起来,定期组织活动,表演三棒鼓等传统曲艺,自编自导改编歌词,向村民们宣讲相关政策。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重在着力培养文明乡风,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该县还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镇113个,形成具有本地特点的文明村镇建设品牌10个。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成立红白理事会196个,充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移风易俗内容,树立文明乡风。

2021-01-01

00:00:00:0向相辉——来凤大力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之路全媒体记者

向相辉

通讯员

周荷慧

王胜澎5140001争当乡村振兴领跑者/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