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恩施市做足产业文章,补齐发展短板,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97亿元,较2015年增长27%;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1元,较2015年增长65%。
产业扶贫提质增效
3月13日,恩施市万亩茶园内,嫩芽吐绿,茶农穿梭其间。
生产车间里,工人忙着制作、包装;物流基地,装车完成的富硒茶,整装待发。目前,全市198家茶叶加工厂全部开工,累计制茶231吨,销售199吨,销售额达2亿元。
产业扶贫,为群众搭起了特色产业致富桥。作为恩施市规模较大的“恩施硒土豆”核心产区,每年6月,三岔镇一株株茁壮的土豆苗绽放白色、紫色、粉红的花朵,为群山增添了亮丽色彩。
从辅粮到主粮,从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到“土豆花儿开”旅游推介,从天池山农技人员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马铃薯专家邓祥光,从产量低、不稳定到致富产业……土豆变“金豆”的故事,成为武陵山群众兴产业、增收入的缩影。
近年来,恩施市累计投入资金56694万元,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29.5万亩,带动贫困户54234户、带动率97.8%;累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766家,较2015年增长145.9%,链接贫困户45245户、链接率82%,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均有“一长两短”产业项目。
本地农产品经济效益持续彰显。恩施市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恩施玉露),绿色食品企业36家、产品87个,有机产品生产企业32家、产品37个。“恩施玉露”品牌价值23.07亿元,“恩施富硒茶”品牌价值18.48亿元,“恩施马铃薯”综合产值突破9亿元。
旅游扶贫势头强劲
近日,屯堡乡田凤坪村朝东岩下的千亩油菜花田成了“网红”打卡地。穿着民族服装直播的阿哥幺妹、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浓情蜜意的小情侣……趁着周末,大家尽情沉醉在花海里,好不惬意。
田凤坪村背靠国家5A级旅游景区恩施大峡谷,海拔1200米,318国道穿村而过。2015年,中国农科院油料所扶贫工作队进驻田凤坪村,按照“以农带旅、以旅促农、农旅结合”思路,探索出油菜良种繁育与观花旅游相结合的科技扶贫模式。
油菜花乐了游客市民,也富了当地百姓。通过连片种植、景观设计,田凤坪村油菜良种普及率达到80%、亩增产增收30%以上,2000余亩油菜花海,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发展和特色农产品销售。
游名景点、采富硒茶、品土家宴、住土苗寨。近年来,恩施市把生态文化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整合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聚焦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养生度假四大主业,探索龙头景区带动、乡村旅游拉动、产城融合撬动、综合改革推动四种旅游扶贫模式,恩施市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接待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9亿元,较2015年增长175%,30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持续放大洞下槽、二官寨两个乡村振兴州级试点成果效应,全力打造3条示范生态走廊(大峡谷、恩鹤线、双龙线),梯次培育7个市级试点,成功创建1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洞下槽乡村振兴成果走进央视《走村直播看脱贫》栏目。
生态扶贫持续发力
2013年,恩施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
时光流转,当年的退耕地现已满目苍翠。田间,茶叶泛着绿光;道旁,绿树织成绿篱;河岸,树木连成绿海;山上,柳杉铺出绿毯。植被覆盖率由不到40%跃升至80%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几百元跃至万元。
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全市190万亩林地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12669.18万元,惠及贫困人口96077人;实施退耕还林18.92万亩,兑现补助资金19403.27万元,惠及贫困人口62500人;选聘5876人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累计兑现管护资金2291.12万元。
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专项扶贫扎实开展。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金融扶贫贷款余额52.13亿元,较2015年增加16.59亿元,累计向13256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5亿元,向2033个市场主体发放“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贷款4.9亿元,带动1.1万贫困户增收。
2020年以来,为因疫情导致还款困难的贫困户办理延期(展期)贷款2821万元;全面开展光伏扶贫,建成光伏发电站93座、装机容量5313.07千瓦,累计收入992万元;2020年,面向贫困户开发公益岗位552个,支付公益岗位工资与劳务费用之和占当年收益的93%。
2021-03-18
00:00:00:0赵盛迷——恩施市产业扶贫纪实全媒体记者
赵盛迷5529001产业开出致富花/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