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柴火相伴的岁月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恩施日报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家乡——鄂西南利川山区,家家户户都有火塘和土灶。

火塘多用于冬天烤火、取暖,土灶用于做饭。在冬天,为了不浪费柴禾,人们会一边在火塘里烤火、取暖,一边做饭。

在火塘里做饭,要将厨具挂在火塘中央悬挂的梭筒钩上,煮饭、烧水时用鼎罐,炒菜用铁锅。火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添加柴禾的多少,或通过升降梭筒钩来调节。

柴火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是不可少的,因此上山砍拾柴禾成了我小时候的一件家务事,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去田地里拾一些干枯的玉米秆,或是到山里去砍拾一些木柴。

当时年龄小,父母不让走远,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去屋后的山林里拾一些干枯的柴禾,有时会用竹耙子将树林里厚厚的落叶滚雪球一样地刨起来背回家中,这些干枯的树叶用火一点就会燃起来,成了家里必备的引火柴。只是树叶易燃,不耐烧,一晃就燃完了,老人们都叫它“泡火柴”,在人们的眼里,烧火还是用质地坚硬、密实、年岁久远的老杂木树最好,这也成了人们砍柴的首选。

父亲每次休假时,也会上山去为家里弄一些柴禾回来。他砍拾柴禾有三个原则:一是能从林间拾到干枯的柴禾,就不动刀砍正在生长的树木;二是要从密林开始,砍伐掉一些不成料的灌木、杂树,对那些可以成料的松树、杉树等一般都会留着不砍,用于修房屋、打家具;三是要选择易发侧芽,可再生的树木进行砍伐,有利于树林的恢复。

父亲在时,总是带我到离家较远的山顶去砍拾柴禾。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父亲总是要到山顶去砍拾柴禾?后来从父亲说的话里才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远处的山顶,树多林密,林子里黑黢黢的,不将林木砍伐掉一些,林子里没有阳光,不利于树木生长。在山顶,柴禾较多,也更集中一些。无论砍拾干枯的木柴,还是砍伐林木都不用跑来跑去,能很快弄到一梱柴禾。路上消耗的时间多,砍拾的时间就少了,这笔时间账父亲算得很细,也很合算,实践证明父亲是对的。

离家近的地方,弄柴禾相应要轻松、方便一些,父亲一般在农活繁忙、有急需时才去弄。更为重要的是在父亲的心里,他觉得他平时不在家,留着近处的柴禾是为了方便母亲和我弄柴禾时不用跑更远的路,也会更安全。当时我们生活的大山之中,时常有野兽出入。

父亲这样做是为母亲和我们家人的安全考虑,这是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担当,更是一种无声的关爱。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也已离我们而去,但父亲这种悄无声息的爱,一直在我心头久久地萦绕,温暖着我。

常言:“靠山吃山”。在我小时候,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很多人家连柴米油盐都无法维持,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人们会上山砍一些柴禾,或是挖一些药材,挑到几十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换一点钱,买几包盐和火柴。那个年代没有打火机,更没有电子点火枪,火柴成了当时唯一的火源。要是没有火源,就意味着这户人家不能烧火、做饭,面临寒冷、饥饿和黑暗。

有几次,我们家里的火柴用完了,没时间上集市买,得去别人家里借火。在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葵花秆、竹竿,是借火的最好工具。把葵花秆拿到别人家点燃,拿回家就算借火成功了。

遇上大风,这火把在路上说不准就熄了,要来回多次才能把火成功地引回家里,遇上雨天,无法用火把去借火,那就借人家的火柴,回家把火引燃,再把火柴还给人家。乡里人朴实,借火是一件常有的事,人们也都不会觉得烦。

人们友好和睦互帮互助,不仅体现在借东借西、柴米油盐的事件上。同用一副石磨、一把米筛、一杆木秤等等,都是很平常的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记得小时候,一个村子里的孩子时常在一起玩,特别是在冬天,要是哪家火旺,大人、小孩都会去那里,一屋子人围着火塘家长里短的,很是热闹。

我最喜欢去大伯家,围着大伯家温暖的火塘,听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里面的故事,我被其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情节所吸引,有时一直到夜深,还不舍离去……

在那个与柴火相伴的岁月里,儿时的乡村俨然一个大家庭,关系朴实、真诚,像火源一样延绵不断,如柴火般温暖无限,其乐融融!

2021-05-11

00:00:00:0□

超6032901柴火相伴的岁月/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