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当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即将逝去,他们目光依然坚定。回首望去,都是自己曾经从容坚定的步伐。他们,就是依然战斗在公安一线的老警察们。
警服几经变换,警徽光芒依旧,勋章依然闪亮。几十年来,从青春飞扬到双鬓染霜,老警们怀着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情,在岗位上忠诚履职,在正义与担当中维护法律的尊严,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守护着百姓的平安。勇于担当、矢志不渝,将精神和血脉,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用初心不改的默默付出,践行铮铮誓言。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即日起,恩施日报社与恩施州公安局合作,在《恩施日报》开设《百名老警故事》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进全州八县市警营所队,走近一位位年过半百的老民警,倾听他们的故事,见证不变的警魂。
全媒体记者
胡军
通讯员
喻哲
人物档案:
姓名:陶红斌
年龄:59岁
身份:恩施市公安局舞阳坝派出所民警
1月11日,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的第二天。陶红斌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走出家门。
陶红斌今年59岁,是恩施市公安局舞阳坝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
8点刚过,他就进入栖凤社区,开始了一天的紧张工作。“检查学校、寄递业、酒店宾馆、废旧收购站,及时掌握各类不稳定因素,随时进行有效处置……”全部工作流程,陶红斌烂熟于心,但他依然打起十二分精神,不敢有丝毫疏忽。因为他知道:“疫情防控绝对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就是大事!”
“陶大叔又来看我们啦!”栖凤社区居民王大姐热情地和陶大叔打着招呼。“作为社区民警,首先就是要对社情民意了如指掌,沉在社区,沉在一线。”陶红斌负责的栖凤社区,是舞阳坝派出所辖区内面积最大、人员最集中、重点场所最多的社区。社区工作从入户开始,他低头倾听、弯腰入户,对社区的居民情况分类统计,定期梳理,因人施教。
社区付某患精神障碍多年,每天必须靠吃药控制,70多岁的老母亲是他唯一的监护人,吃药、生活全靠低保。陶红斌放心不下,每隔几天就会去看看。“太感谢您和社区干部了,隔三差五来看我们,还帮着买药、送菜。”付某的母亲眼泛泪光。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陶红斌强忍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的疼痛,坚持和同志们战斗在第一线,而且总是承担最重的任务,解决最难的问题。
2020年3月,在辖区某隔离点,一名由境外入境的中国籍男子因为对隔离点禁止吸烟的规定不满,拒不配合工作人员的管理,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针对医护人员的不当言论。得知此事,陶红斌第一时间赶到酒店,隔着房门,通过视频与该男子交流。“你是回国人员,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隔离点的规章制度。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希望你配合、支持医护人员的工作……”通过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男子认识到了错误,主动删除了不当言论并向医护人员道歉。
这样的警情,陶红斌已经处理60余起100余人。
陶红斌曾是一名军人。1983年,他脱下军装穿上警服,但保家卫国激情依旧。1984年1月至2002年2月,他在宣恩县公安局工作;2002年3月,他调入恩施市公安局舞阳坝派出所至今。
36年来,陶红斌始终坚持军人作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飒爽英姿的战士,成为民警和社区居民口中亲切的“陶大叔”。
36年来,陶大叔参与查获各类刑事案件千余起,惩治违法犯罪嫌疑人600余人,调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
36年来,陶大叔多次获得优秀公务员、优秀人民警察、个人三等功等荣誉。
2021-01-12
00:00:00:0胡军4981701“陶大叔”警服一穿就是36年/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