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人类早期渔猎文化留下来的深远影响,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有一些人为塑造出来的神异动物,比如,中国的龙凤和麒麟、欧洲的飞马和双头鹰等。在鄂西南民间文化中,除了龙凤和麒麟这些属于传说的神异动物外,还有几种属于真实物种或假以真实物种名称的神异动物。
一只鸟——阳雀
阳雀学名杜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介绍:“杜鹃出蜀中,今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惟食虫蠹,不能为巢,居他巢生子。冬月则藏蛰。”
在鄂西南民间传说中,阳雀却是一种神异之鸟。人们认为,每年暮春时节,阳雀是骑着“阳雀马”神秘到来的。它隐形于山林之中,发出“归桂阳、归桂阳”的叫声,它只让人们有闻其声而不露其形。
阳雀的神异性,主要表现为这“归桂阳”的啼叫声能预报祸福。“上坡听得阳雀抬,不升官也发财”,意思是某人如果是在走上坡路时第一次听见当年的阳雀啼叫为遥相呼应,就预报此人这一年里有可能交上好运;“抱起枕头听阳雀,拄起棒棒去抓药”,意思是某人如果是躺在床上睡觉时第一次听见当年的阳雀啼叫,就预报此人这一年里有可能发生病痛;“阳雀叫过伏,一屋老小饿得哭”,意思是如果季节进入了三伏天阳雀还在叫,就预报此后有可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甚至闹饥荒。
有人在《荆楚岁时记》中找到这样一句话:“杜鹃初鸣,先闻者主别离,学其声令人吐血,登厕闻之不祥。”这是一千多年前的文献对阳雀啼叫能预报祸福所作的记载。看来,神异的阳雀很早以前还出现在江汉平原民间文化中,并不是鄂西南民间文化中才有的。
而阳雀每年一来一去乘坐的那骑“阳雀马”,实际上也是一种鸟,也是隐形于山林之中不露其形,如那句歇后语所言:“阳雀的马马——不见骑(其)”,因此“阳雀马”也是一只神异的鸟。不过也有人声称亲眼看见过阳雀马,拿他们描述出来的样子一对照,倒是与戴胜这种鸟儿有些相像。
一条蛇——蟒蛇
鄂西南民间传说中的蟒蛇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蟒,而是经过数百年长生不死、数百次蜕皮的大蛇。这种传说中的大蛇平日里藏匿于深不可测的大型洞穴之中专注修炼,靠吃硝土维生。某些修炼不到家的蟒蛇却会爬出洞来危害生灵,捕杀鸡鸭和树上的鸟,能一口吞下整个的猪羊或人,甚至还能口吐狂风冰雹为恶。
在从前,熬土硝、淘朱砂的师傅们都懂得进山洞作业必须严格遵守的几条禁忌:第一,进洞后要忌谩子(即不能说阳间话,比如,要把“水”说成“波浪子”、把“灯”说成“花”等等)。第二,如果遇到横在地上的木头,不要蹬、不要踢、不要在上面磕烟灰或拍草鞋。要知道,这木头就是隐去真身的洞中蟒蛇。第三,如果遇到木头妨碍去路,不能骂粗话、也不能用力去掀开,而要一边口念“神龙大仙顺个路”,一边轻脚轻手移动或者小心翼翼地绕过去。不然,惊扰了这些洞中的蟒蛇,是要出大麻烦的。
两头野兽——犀牛和人熊
鄂西南民间传说中的犀牛,也和前文所说的蟒蛇一样,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犀牛,而是生活在水洞中的一种神异动物。
传说如果在天晴朗朗时突然从山洞中涌出浑水来,那是因为犀牛在洞中的水塘里滚澡把浑水荡出来了,这就是“犀牛滚澡”。“犀牛滚澡”预示可能要发生暴雨洪水;如果夏夜里发生犀牛出洞吃草,这就是“犀牛啃夜草”,“犀牛啃夜草”预示可能要发生天干地旱。在咸丰县的忠堡镇境内,还真有一个名叫“犀牛洞”的山洞。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鄂西南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许多区域岩溶发育充分,山峦起伏显著,在夏季里容易形成地形雨。当某次地形雨达到一定量级,泥沙夹杂的浑浊雨水流入地下后,经过溶洞暗河、褶皱缝隙等流向别处,有时也会从海拔较低处的山洞、泉眼或河床下重新涌出地表。如果此处刚好天气晴朗,而且与暴雨区相距又不是很远,浑浊的雨水还来不及充分沉淀和过滤,又从山洞里涌了出来,所谓的“犀牛滚澡”就发生了。
关于人熊《辞海》是这样注释的:“人熊,罴,一种大的熊,能直立行动,故称‘人熊’”。而鄂西南民间传说中的人熊,则是一种具有某些人类行为特征的神异动物。它浑身长毛,能像人一样用后肢直立起来行走。要是抓住了人,它并不马上下口,而是像猫儿抓住了老鼠那样先来一番细细把玩。人若哭,它学着哭;人若笑,它也学着笑。等把玩够了、笑够了,才撕咬开人颈项上,先把血喝干,然后再吃肉。这些描述与《山海经》里所说“人形多毛”、“以人为食”、“见人笑亦笑”的山魈相似。
人熊有不吃死尸的习性。根据这一习性,人们想出了一套逃脱的办法。首先,如果不幸与人熊狭路相逢而无法逃离,千万不要逃跑或发出叫喊声,千万不要自不量力和人熊搏斗,而要立即躺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屏息装死,以应付人熊的探察。当人熊误认为是一具死尸后,它就会放弃咬食而离去的。如果无法逃离也来不及装死,则应迅速将事先套在手指或手臂上的竹筒伸给熊掌让人熊抓住,并假装哈哈大笑起来。人熊看见被抓住的人大笑,也会跟着大笑起来,直到笑得昏睡过去。被抓的人趁机逃脱。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二仙岩、星斗山等地的采药老师傅还保留着带套手竹筒进山防人熊的习惯。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