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创新机制实现报业持续发展
本报讯(记者
陈卫军)《景德镇日报》是市委机关报,是党的“喉舌”,承担着引领社会舆论,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职能。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以报业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职业新闻人才队伍,为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一是抓学习、抓培训,全面提升新闻采编队伍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和新闻业务学习,提升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本报始终把提升采编人员业务素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编前会、编务会、新闻业务知识讲座、新闻选题策划会等形式,不断增强采编人员的专业储备。同时发扬报社“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以老带新,通过一对一地帮扶、手把手地指导,使年轻记者迅速成长。
为了激发采编人员钻研业务的积极性,提高稿件质量,我们推出了“每日评报”活动,天天对报纸进行点评,指出稿件好在哪里,存在哪些不足。此举客观上给编采人员施加了压力,但也大大激发了他们写好稿、编好稿的内驱力。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现代报业的竞争,无论是新闻的竞争,还是事业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报社领导班子充分意识到,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人员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的传统用人机制,在报社内部建立人才循环机制,大幅度调整采编队伍结构,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程度。对重要的采编部室实行中层干部聘任制和编采岗位竞争上岗制,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为充实采编力量,近几年,报社面向社会招聘了16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新闻采编人员,成立了时政报道组、重点报道组、新闻评论组,公开招录了11
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乐平分社选调了1名记者;推荐了1名享受市政府津贴的专家,2名“百千万”人才和1名省“四个一批”人才。
三是加强采编作风建设,开展“记者下基层活动”。组织编采人员深入一线基层,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掘,去发现,去“抓活鱼”。一时间,记者纷纷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走进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现场,采写了《不负春光耕作忙》、《高温下的“消防铁军”》、《寻常巷陌瓷味足》、《坎上社区的变迁》、《里弄深处闻瓷“香”》等一大批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图文并茂的独家新闻。
为重塑“形实魂”提供正能量
——有感于《景德镇日报》创刊60周年
■
景仲平
我们即将迎来《景德镇日报》创刊60周年的大喜日子。
60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备尝了多少甜酸苦辣,记载了多少世事沧桑。60年来,作为党报,《景德镇日报》记录了瓷都的政治风云和城乡新貌,反映了瓷都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和成就,宣传了瓷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好形势、好经验、好典型。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面向未来,令人信心倍增。今天的《景德镇日报》已跃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放眼前瞻,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重塑形实魂,再创新荣光”提供正能量。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机制,开拓经营,加快新闻事业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景德镇日报》在6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浓郁的瓷都特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我们唱响“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努力搞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弘扬正气、倡导文明,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要满足广大读者对信息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信息量,开发信息资料,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把握导向、提高宣传舆论引导水平上,使我们的新闻舆论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办出名牌,办出权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我们要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新闻文风,作风关系新闻工作的形象,文风体现新闻报道的质量。在我们的编采工作中,要大力倡行“身”入一线,“心”入基层,深入到群众的火热生活中,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多联系群众的身边事例,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多报道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好事,切实解决文章过长、信息量少、缺乏文采的问题,力求做到“快、短、活、实、深”,真实可信,情理交融,亲切有味,引人入胜。
莫道前路无风雨,而今迈步从头越。60年,一头联系着过去的奋斗过程,一头联系着未来的奋斗起点。站在新的历史门槛上,我们将始终保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团结、鼓励、实干、承先启后,断往开来,与时代共进,同瓷都共兴。
适应新常态
展示新风采
本报讯(记者
刘燕)今年以来,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报社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及时转型发展,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同时,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了新媒体中心,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技术为支撑,全力打造新媒体平台,积极推动传统纸媒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目前,本报已打造成“六位一体”的“报纸、客户端、微信、网站、微博、书刊”全媒体格局。成功运行的新媒体平台有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正在认证当中,中国景德镇网站正在筹备建设中。这些新媒体平台旨在为读者传递最快、最新、最权威、最有价值的资讯,全面及时报道景德镇本土新闻,更好地与读者互动,运行以来,受到广泛市民的关注,反响热烈,仅微信关注量已达到2500次。
下基层
接地气
写好稿
本报新闻业务成果丰硕
本报讯(记者
刘燕)近年来,本报始终牢记党报“姓党”“为民”的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在推进新闻创新上下功夫,着力在提高采编人员素质上下功夫,鼓励写好稿、编好版,有效地提升了报纸的形象和影响力,新闻业务成果丰硕。
今年以来,本报通过深度改版,整体版面更加鲜活,坚持每月召开编务会,以会代训,提高了采编队伍的业务素养,优秀稿件不断涌现,在第十六届江西报刊新闻奖评选中,本后获一等奖2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4件;在第十七届江西报刊新闻奖评中,本报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3件;在第二十二届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本报送评的7件作品有4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件,三等奖2件,好版面1件,是近年来最好的一次成绩。
艰难起步
《景德镇日报》是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其前身是《景德镇报》。
1955年3月22日经江西省委批准的《景德镇报》,市委定于同年5月15日正式创刊。
此时,正是新中国经历三年恢复时期之后,处在进入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三个年头,中共景德镇市委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创办自己的机关报来指导全市工作。
没有办报人员怎么办?市委决定,从各方面抽调一般能适应办报的15名干部组成筹备组,由当时的市委办秘书胡仲愚领队,去《江西日报》接受培训,听取省报诸多编委成员轮流讲课,并学习苏联《真理报》的经验,后又把人员分配到相关处室去跟班实习,外出采访,仅学习一个月,便回到市里进入紧张的筹划。但是,那时没有自己的产业,只是在当时的市委机关院内——今龙珠阁下的市府宿舍区内的大小两间房屋里办公,后来随着人员增多,搬到当时市武装部——今军分区一幢平房宿舍里办公。其后又搬到原地藏庵——解放前《赣北日报》社旧址——今新华印刷厂内一幢新建的两层楼内办公。这就是起步时期反复搬迁的社址及其编辑部活动场地。当初外来采访,全靠步行。当时无摄影器材,全靠美工人员来美化版面。收电讯,全靠收音机,通过人工手抄。只是到了有了经费时,才添置了号码收讯机,通过人工翻成中文。最后创造条件启用了电讯模写机。
印刷设备是靠当时政府划拨给市新华印刷厂来解决的。这家印刷厂是解放后接管《赣北日报》印刷厂组建的。当时虽有四开平台机,但是铅字活版印刷,易跳字出差错。到后来才发展有打纸型的设备,解决了这一问题。
总之,在当时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创刊时,经费拮据,设备简陋,时间紧迫,人员又少,显得困难极大,全凭艰苦创业,不分昼夜,不计报酬。“一切为了一张报”、“坚决办好报纸”……成了当时参与办报人员的共同心声。报人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扰的决心,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在报道上,着重宣传了“一五”时期的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顺利完成,以及当时的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和陶瓷方面结出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开展建国十周年的宣传。凡被《景德镇市志》收入《大事记》的,几乎都是该报报道过的内容。副刊也作了有力的配合。还把报纸上开辟的“群众出题目,记者做文章”和“党的恩情说不完”这两大栏目发表的文章先后分别汇编成书。(据景德镇报业志)
一路坎坷
一路欢歌
——瓷都晚报在开拓中奋进
■
瓷都晚报记者
晓张
瓷都晚报创办时,共35人,2003年9月16日试刊,2003年10月20日正式创刊,一个月后,版面由4开12版扩至4开16版,一年后,再次扩容至4开20版,并改变报型推出全省第一份“长报”。瓷都晚报秉承“目录、记录、传播”办报宗旨,遵循“三贴近”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瓷都陶瓷文化,反映百姓正当诉求,很快就成为领导满意,市民喜欢的新媒体和景德镇市对外宣传的新窗口。
2005年12月,瓷都晚报社领导敏锐抓住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筹划组建股份制企业。2006年1月,与江西省唐臣文化传播公司合作,成立了由瓷都晚报社控股的瓷都晚报新闻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7月6日,又整体收购景德镇市唐臣广告传播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3月3日再次引入民间资本组建景德镇市一通发行有限公司。2010年3月,这三个公司经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已列为江西省第二批经营性文化事业转制企业名单,享受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待遇。
瓷都晚报社不断扩大办报规模,2008年3月,出版发行景德镇市第一份DM杂志《名堂》;同年8月,开通景德镇手机台(报);同年9月,创办中国首份陶瓷生活读本《瓷器》月刊;同年10月,开通景德镇C网,形成了适应瓷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报网互动宣传新格局。2011年,瓷都晚报开通官方微博,2012年发布手机客户端瓷都快报(后更名掌上景德镇),2013年开通官方微信,目前各个平台总粉丝数超过10万。特别是瓷都晚报官方微信,2015年已经连续蝉联江西省纸媒公众号亚军。2014年11月,晚报社启动新一轮改革,公司化企业运营、报网深度融合,探索传统纸媒发展新路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