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本文题目,是银火读了《史记》后在一篇文章里面写的一句话。《史记》已读了三四遍,翻开自己的剪报集一算,因读《史记》有感而发在报上发表文章四五篇,还真是“时时读史时时感悟”呢!
其实银火在“文革十年”读的书,肚里墨水并不多,曾经一看到古文就头痛。一次查阅资料硬着头皮翻开了《史记》,然而随着眼光在古文的字里行间穿行,竟然感悟出不少趣味,第一遍看得半生半熟,就又从头看第二遍,终于整个思绪穿越到了几千年历史的岁岁年年——舜的父亲喜欢后妻生的儿子象,常想杀死舜。但舜仍然“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如此大孝大爱之人被推到“帝”的位置上,就很服人心了。也就是说还在上古时代,咱们中华民族就推崇“百善孝为先”了。读史到此,就忍不住扪心自问:咱们自己对父母孝吗?
思绪在历史岁月中继续穿越,两对朋友的故事震撼得人心久久不得平息。鲍叔牙和管仲是好友,深知管仲很有才干,两人合伙做生意,管仲总是要多拿一份,鲍叔牙知道他不是贪而是很贫困;管仲三次当官三次被君王驱逐,知道他是不遭时运;管仲三次打仗三次往后躲,知道他是因为有老母在上。鲍叔牙得到齐桓公重用后,推荐管仲当上了宰相,位在自己之上,管仲大展才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也成就了一段朋友知己的佳话。庞涓与孙膑是学友,庞涓也深知孙膑很有才干,但他却没有鲍叔牙的度量,庞涓成为魏国大将掌一国兵权后,用学友之谊将孙膑从齐国骗到魏国,又担心他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位居其上,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其双足使其成为脸上黥字的犯人。后来孙膑寻机偷回到齐国,指挥齐国部队打败魏军,乱箭射死庞涓,使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银火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题为“度量也是力量”的文章在报上发表,议了议一个人修炼、扩大自己度量的重要意义,竟然引得好几个朋友打电话来“点赞”。
项羽拥兵40万,服诸侯灭强秦,自号霸王,但他性格上刚愎自用、贪财好色、凶狠残暴的弱点,使他很快地落个自刎乌江边的惨局。刘邦也有“贪财货,好美姬”的性格缺陷。但他为“争天下”克制住了自己性格上的毛病,最终成就了帝王梦。原来做什么事业都要从掌握自己的性格做起,难怪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商鞅原来在魏国供职,魏国宰相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全力推荐商鞅,“愿王举国而听之”,如果不重用他,就“必杀之”。但魏惠王有眼不识金镶玉,根本不把商鞅当人才,结果商鞅跑到秦国,搞了个“商鞅变法”,使弱小的秦国变得强大。像这样启人心智、引人深思的故事,《史记》里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史记》的语言精练、准确,很具有文学性,越读越有味。
唐朝皇帝李世民曾感慨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上演绎了那么多跌宕起伏的事件,那么多人在喜怒哀乐的情感中,在成败得失的过程中演绎着精彩的人生,咱们后来人读着,想着,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平凡的人因此丰富着自己的生活,充实着自己的思想,贤达的人则从中吸取无穷的经验、教训、力量以及向前奋进的灵感和智慧。若是领袖人物甚至可以借用过来帮助他治国理政、富民强国。毛泽东主席去世前看的最后一本书,就是他翻看了无数遍的《二十四史》,可见老人家对历史是多么的厚爱。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础,基础越深越牢,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就越强,发展的潜力就越大。咱们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精彩纷呈的文明史,这5000年文明史的光彩让全世界的人瞩目和炫目,咱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守着这么令人炫目的宝贵财富,不去探究,不去体验,不去从中吸取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聪明,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精彩的养分和力量,对得起咱们祖先吗?一想到此,银火便又有了再看一遍《史记》的冲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