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歌剧王子的追梦之旅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本报记者

查艳

2008年,他在每5年举办一届的德国国际青年男高音声乐比赛——Franz-Volker-Preis中获得第一名,成为历届获奖者中唯一的亚洲人;在德国顶级的音乐学院——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的5年学习中,他打破了多项音乐纪录,并获得了该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声歌系男高音博士学位;在欧洲人独揽主角的德国歌剧院舞台上大展风采,他成为Bad

Kissingen音乐节舞台上与世界级大师同台演出的音乐家,被称为中国的“翁德里希”。然而,在一朵朵鲜花和一个个光环面前,他并没有陶醉,他深知自己学习的不易,也更愿意将经历和感悟与人分享。他,就是景德镇籍旅德青年男高音歌唱家、德国北威州哈根歌剧院独唱演员熊柯嘉博士。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不久前因学术交流而回国的熊柯嘉,听他细数成功背后的故事。原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幸运之神的眷顾来自于他的坚持和努力。

音乐之路多坎坷

熊柯嘉出生在景德镇,7岁时随父母迁入北京,上小学二年级时,学校组织校园合唱团,老师发现了嗓音特别亮的熊柯嘉,推荐他进入了合唱团,这才令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1995年,读小学五年级的熊柯嘉在毫无登台比赛经验的情况下,参加了首届北京市青少年歌手大赛,获得了少年组第一名。这让熊柯嘉父母吃惊的同时,也发现他潜在的音乐天赋。紧接着,北京电视台招收“七色光艺术团”学员,熊柯嘉顺利成为艺术团成员,并经常担任独唱和领唱。同年,北京音像公司为熊柯嘉和蒋小涵合录的音乐专辑《归来的燕子》在全国发行。

“到了初中,因为经常演出的缘故,数理化耽误了不少。”熊柯嘉说,学校强调文化课,老师也认为像他这种特长生会影响班级升学率的,还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氛围。于是,整个中学阶段,熊柯嘉被迫转校6次,每次都是因为老师说熊柯嘉对班级的影响太大,无论找到什么学校,最后结果还是一样,因为一般中学都有升学率压力,他的特长与之不相容。

2003年,熊柯嘉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上大学后,熊柯嘉更加刻苦,每天坚持高音练习,他觉得要学就一定要比身边人强,不想被落下。由于练习不得法,熊柯嘉的嗓子出了一些问题,没办法正确的发声。“这对学声乐的人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弄不好嗓子就坏了。”回忆当年,熊柯嘉感慨不已地说,3个月的禁音,外加坚持药物及物理治疗,他的嗓子才渐渐恢复过来。同时,熊柯嘉感觉到虽然自己在大学里经过曲波、晁浩建老师的精心培育已学到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发声方法,但他渴望接触到更多的古典音乐作品,以及学好歌唱古典音乐作品的外国语言和演唱方法。好在大学3年中,北京莱茵艺术中心的旅德男中音歌唱家刘克清老师在每年的暑假都会邀请德国的音乐老师前来举办大师班,熊柯嘉每次都报名参加学习,与德国教授近距离接触多了,就逐渐蒙生了前往音乐艺术圣地德国留学的想法。

梦想之旅非坦途

2007年1月11日,对熊柯嘉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由于得到了刘克清和张春青夫妇的帮助,他终于踏上了飞往德国柏林的班机。一周后,他顺利通过了在德国顶级的音乐学院——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正式成为德国著名音乐学府声歌系的学生。但接下来,熊柯嘉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刚到德国时,语言不通,学校全是德语教学,一切都是陌生和孤独的。”熊柯嘉告诉记者,更多的是一种压力,必须有基本的语言,才能学到东西。由于学德语的时间太短,上课根本就是听老师讲天书,令他焦急万分。最后,在经过教授同意的情况下,熊柯嘉买来一个DV,上课时把摄像机架上,把老师上课的全过程拍下来,回到家里反复听反复练习。

如何让语言学习的更快?熊柯嘉可是想尽了办法,由于他喜欢打篮球和台球,便利用这两个爱好在球场上和德国人交上了朋友。为了尽快学习德语,他总是硬着头皮往德国人堆里凑,只要同学之间有Party,他就参加,用仅会的德语说,实在不行就拿英语顶,逼自己去学习。在第一次班级音乐会上,他讲出来的德语让全场哄堂大笑,但他还是大胆地说。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坚持终于有了丰硕的回报,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熊柯嘉终于可以听懂老师的课堂语言了,也得到了德国教授的认可,并在这所被称为音乐家摇篮的名校获得了声乐硕士和演唱家博士学位,一步步在德国音乐界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成功之途无捷径

“在德国呆了8年,如今我在德国北威州哈根歌剧院工作,是我们歌剧院唯一的一名中国人。”熊柯嘉说,作为一名亚洲人,演绎西方的作品,对语言、声音和表演等诸多方面表现能力要求特别高,要想在德国受到认可并获得演出机会,就必须做到比德国人还要强,人家才会用你。而且学作品的速度也要求特别快,有时在表演一两部歌剧的同时,还要排练新的作品,这就要求他付出的艰辛比别人更多。

让熊柯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他去慕尼黑参加音乐比赛,由于感冒了,嗓子不太好,但即使这样的情况,他还是一直坚持到比赛结束。本对比赛结果不怀希望,可未想到的是,主持人在念到第一名时说:“获奖者来自中国,他生病了,状态不好,但通过他用心的演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随后,念出了熊柯嘉的名字。当时,他整个人都蒙了,也从这一刻,他有了很多的体会。让他明白,人们听到的不仅仅是你能把高音唱多好,嗓门有多大,而需要的是真正打动人的声音,打动人的演唱。而只有能唱出真正能够打动人的歌声,才是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的。通过多年学到的发音、演唱技巧,把优秀作品里想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听众,产生共鸣,这才是一个好的歌唱家。

从2007年起至今,熊柯嘉在欧洲各地演唱了大量作品。如在莫扎特歌剧《女人心》中扮演费尔南多,歌剧《唐璜》扮演唐欧塔维奥,演唱过海顿的《创世纪》,门德尔松的《埃利亚斯》、《保罗斯》,亨德尔的《弥赛亚》,雷哈的《帕格尼尼》、《微笑国土》,门德尔松的《蝙蝠》、韦伯的《魔弹射手》等作品,一共演出27部歌剧、150多场次,各类音乐会40多场。2008年11月26日,熊柯嘉有幸进入德国总统府为总统及夫人演出。从2008年起,熊柯嘉在校阶段前后共3次获得由德国颁发的国家DAAD奖学金。2010年7月,德国Kissinger

Sommer音乐协会“为表彰男高音歌唱家熊柯嘉的杰出艺术成就”,特授予年度luitpold奖。这些成绩的背后,都凝结着他的坚持和努力。熊柯嘉说,选择好了就不能放弃,只有选择和坚持都做对了,才能出好成绩。

音乐之子不忘根

“景德镇多好,山美水美,周边环境好,由于从7岁就离开了家乡在北京长大,说话的语言一直是京腔京调。这几年,我都一直在练景德镇话,乡音是不能忘记的,景德镇话说的‘框叫咯’。”熊柯嘉说,一说起景德镇话就觉得好亲切,人都是有根的,在国外,谁提起自己的家乡都很自豪。

谈到接下来的计划,熊柯嘉表示,没有他父母的支持,他也不会成功。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沟通的桥梁,利用自己在德国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为家乡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而此次他经九江学院艺术学院的邀请,带领德国艺术家团队一行九人来到该学院,参加了九江学院举办的德国音乐家“歌剧经典”音乐会,并开展了声乐、钢琴、长笛、艺术作品分析等6场系列音乐教育公开课,与音乐艺术学生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通过这次近距离与学生接触,我能体会到他们对音乐的渴望。我愿意和大家做一个沟通分享,为这些音乐艺术系的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学习概念上做一个改变。拓展师生视野,使他们拥有一个面对面感受的机会,接触更专业、更国际的音乐艺术家,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身音乐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熊柯嘉称,8月份,他会邀请更多的德国艺术家、教授过来交流,之后还想以歌剧节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把从事古典音乐及现代艺术各方面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一个音乐品牌,从音乐艺术方面入手为进一步提升整个江西的形象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同时,更希望在瓷都景德镇能获得出力的机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