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青花瓷话题是个老话题了。打开电脑点击陶瓷,有关青花瓷方面的知识、研究的文章、青花装饰的产品等都会塞满你的眼球。全国有很多陶瓷杂志,只要随手翻开一本,每本都有青花内容的文章显现在你的眼前。在一些重要国际活动或重大国际赛事当中,也不时有青花元素参与其中,我们看到的是历代古青花瓷在拍卖会上不断拍出新高;青花瓷仿古之风弥漫大地;以青花为装饰内容的各种陈设艺术瓷在陶瓷百花园中独领风骚。就此种种,我们不禁发出感叹:青花瓷,真是不朽的话题!
真正的景德镇青花瓷如果从元末至正年算起也只有约800余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有的陶瓷产地的瓷种无论是从年限还是知名度来看,并不逊色于景德镇的青花瓷,比如创烧于唐初高宗时期北方窑系的唐三彩;北宋时期河南钧窑创烧的钧瓷等。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瓷种只留下了美丽的传说,而唯独青花瓷坚持下来了,且傲立于中国仍至世界陶瓷之巅。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的因素。
青花瓷的创烧,是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贡献。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唐青花和宋青花,可它们并没有成正果,而是最终走向了衰败,而景德镇元青花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克服了之前的不足。比如在工艺上,景德镇在元代已经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由此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瓷器的内在质量。另外使用的青花料都是进口的,特点是含锰量极低,含铁量较高,烧成过程中,呈色稳定,色彩浓艳。釉的特点是白色微青,光润透亮,主要原因是釉中氧化钙的含量相应减少,而钾、钠的的成份相应增加。胎、釉、料的优质性成就了景德镇元青花的独有性。再从装饰手法上来看,元青花之前,中国瓷器的装饰多以刻、划、印花等为主,而元青花开创了笔绘装饰的新领域。
青花瓷的创烧,奠定了瓷都景德镇的地位。
元之前,景德镇瓷器在全国并不算最好,北宋末年直至南宋,由于北方战事不断,社会不稳定,北方的一些著名窑口不同程度达到破坏甚至衰落,这直接造成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有经验有技术的窑工和技艺管理人员纷纷来到景德镇,他们带来了技术,带来了产品;二是本来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瓷种(比如青花瓷,青白瓷等)都随着窑场的冷落和窑工的转移,也都落户于景德镇。元青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烧制成功的。在元代景德镇还成功烧制了高温颜色釉瓷和釉里红瓷,在当时来说都是对陶瓷业的巨大贡献。元青花瓷质量好,便于规模化生产,成为当时的大宗出口商品,加上元政府又极为重视对外贸易,青花瓷通过海上陶瓷之路出口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国,大受欢迎,这就更加刺激了青花瓷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名气在海内外由此越来越大。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景德镇瓷器逐步从日用品向工艺品乃至艺术品方向迈进。
我们的先辈制陶制瓷的初衷完全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青花装饰未发明之前,瓷器上也有过简单装饰,但这些装饰都是有特定的含义(比如祭祀所需等)有的装饰则是为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比如釉的装饰就是为了使表面光滑便于洗涤。但青花装饰的出现及其发展则完全改变了初衷。画工们利用青花料在坯胎上轻松自如的绘制各种图案,瓷上绘画也由此诞生了。这时候的青花装饰其功能完全发生了变化——按照人们的审美要求而为之。从简单的绘制图案到坯上作画直至出现了人物青花“鬼谷子下山”、“锦香亭”、“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西厢记”等,这样,青花瓷就成为了工艺品和艺术品。
青花瓷的传承发展,延续了景德镇瓷业的兴盛。
到了明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青花瓷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了清朝,虽说有了“五彩”、“珐琅彩”、“斗彩”等多种釉上装饰,但青花瓷装饰仍占据着彩瓷的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青花瓷在恢复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段时期,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曾达到了空前的规模,除了人民瓷厂、华风瓷厂专业生产外,红旗、景兴、新华等企业也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年产量保守估计超过5000万件,其中80%出口,其配套产品牢牢占据国内高档酒店宾馆的市场。那时,人们为有一套青花梧桐餐具而感到自豪。当前,如何传承创新青花瓷(尤其是日用瓷),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严肃而认真的课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