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万海
5月1日,景德镇(珠山)民窑青花瓷片展在汉光瓷器博物馆正式开幕,本次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片展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景德镇汉光瓷器博物馆承办。
瓷器之国,博大精深,自从瓷器面世,就有瓷片伴生。但官窑烧制瓷器,由皇家负责监督制作,不计成本、精工创新,残次品全部要打碎深埋,尽管产生了大量瓷片,却不许任何一片流入民间。但遍布于珠山境内的民窑则不同,民窑与官窑相对,是民间私人开设的瓷窑,虽然烧造技术比官窑粗陋,但民窑瓷具有的朴素情趣和接近自然的艺术韵味,一直保持着活泼的生命力,民窑瓷在中国陶瓷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珠山地下的民窑瓷片成为探究其发展脉络的一大富矿,青花瓷片则是鹤立鸡群。
说到青花瓷片,首先离不开青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青花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其表面的青花发色含蓄沉静,历久弥坚,可以用“难以磨灭”来形容,被人们称为人间瑰宝。“陶似皮革之美,瓷如丝绸之秀,青花就是惊世的天工绣技。”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陶瓷设计界泰斗、清华美院大师张守智先生这样赞叹青花瓷。
盛唐时,青花瓷发轫滥觞,至宋渐入佳境,元代日臻成熟,史称“元青花”,以景德镇的湖田窑最为突出。青花瓷到明、清两代进入高峰,在此过程中,遍布珠山的民窑青花争奇斗艳,其技术特点和艺术成就不让官窑。
民窑生产的瓷器也称“客货”,造型纹饰不受官府拘束,风格与官窑瓷器讶然不同,其题材丰富、宽泛,画风自由奔放、纵横捭阖、不拘一格,为官窑所不为。民窑青花多笔法简练,摈弃繁文缛节,恣肆汪洋、空灵致远,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留无限想像空间。在题材选择上,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道物箴言都跃然“瓷”上,简约疏放,借助独特的工具材料来表达,凸显自由的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直接反映了民众对信仰的追求和美好事物的向往。艺术本来存在于民间,民窑青花的自由创作意向,影响了八大山人、石涛、陈洪绶等一大批明清写意大家,而这种无形创造空间的开拓者正是无数民间青花画工。
瓷片,不仅仅是珍贵的瓷器标本,更是难得的收藏品。事实上,瓷片已不是单纯意义上一尊美器的遗骸,而是历史的屐痕,文明的碎片,珍稀古瓷片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
一件瓷器解体了,许多碎片仍经霜历尘。岁月流转,青花瓷和青花瓷片相诉阴晴圆缺。源自民窑的青花瓷片虽残缺,却是青花源流乃至陶瓷发展历程的切口,可窥其一斑而知全豹,它的烧造、绘画艺术,无不反映出一个时期的工艺水平和文化风向。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文化主题之一,从青花瓷片藏品中,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吉祥心理的表达,青色不容易使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自古就是人们喜欢的颜色,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除此之外,从青花瓷片还能发现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世上很少有像青花艺术这样,能得到全世界人们的共同喜爱,能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永恒地被人喜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遊宇说。时至当代,青花的意义已不止于陶瓷,青花元素还在衍生繁殖,一些服装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纹饰,我们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足见“青花”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
本次献展的青花瓷片时间跨度近千年,以明清为盛,有心的青花瓷片藏家吴忠信先生集腋成裘,积沙成塔,藏品举凡山水、人物,琪花、珍禽,法物、清供,祥文、瑞图,方圆万象,琳琅满目。
这些瓷片几乎都来自于珠山境内的陶瓷文化遗址遗存,这次在汉光展出的过程,也是这些瓷片回家的历程,珠山区委、区政府鼎力支持,促成了这些瓷片的精神回归之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青花瓷片藏品落笔显功力,挥毫见精神,据几曾看,雪泥鸿爪,镶银镂玉,铮然有声。
青花瓷片是陶瓷史的千年积淀,拂去历史尘埃,不求金瓯无缺,但现千层莲瓣、万袭蝶衣。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考辨者可溯其源,工器者可察其质、鉴读者可明其心,赏玩者可见其性,参观者可藉此解读“巨龙抖落的鳞甲”,领悟“器成寓损日,物残有全时”的万物无常之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