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街头看演出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曹时生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我市常有职工、学生组成的文艺宣传队上街演出。

1951年初,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投入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某校中学生在街头演出一则活报剧,被层层人群包围的场地中央有3个带着高筒帽的人,用硬纸壳粘糊的筒帽足足1尺多长,有的画上蓝色条,有的涂成全黑,镇上人们把筒帽戏称“马子桶”。这3位演员扮演的是美国总统杜鲁门,国务卿艾奇逊等。这3个“外国人”张牙舞爪,趾高气扬不知说什么?观众群情激愤,齐声高喊:“打倒美国侵略者!”“中朝必胜,美国必败!”……见达到预期效果,演出就此结束,宣传队一行要上另外一处街头。而有些孩子紧追不舍,挥起小拳头重重砸在演员带的高筒帽上,不知是对”坏蛋“的愤恨还是找乐。演员只有取下高筒帽抱在怀里,那不堪一击的帽子还要留着下场演出呢!

大约在1958年左右,不知是高中学生还是青年工人在街头宣传演出,20多人排成前后两行。领唱人唱:“七万万两黄金从哪里来!”大家齐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呀,不是从地上冒出来!靠我们双手来劳动,展开火热的大竞赛,一点一滴来积累,全从我们手上来。”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的支出总额折合当时的七万万两黄金。为此,国家号召全国人民要为七万万两黄金而努力奋斗。这首歌正是“带花要带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的大跃进年代,比学赶帮超,苦干实干加巧干在全国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开展起来。陶瓷工人自己创作的节目《找窍门》也在街头演出,表演者唱道:“找窍门那个窍门找,找到窍门就是好……”还穿插念白:“窍门对你笑,看你要不要。”“窍门是个宝,看你找不找。”他们略显笨拙的动作把观众逗得开怀大笑,当然也鼓舞振奋了在场的观众。就在这几年,各行各业尤其是陶瓷行业,广大瓷业工人们发挥了极大劳动热情和智慧,一批批的革新能手相继涌现,不少行之有效的革新成果纷纷诞生。

三年自然灾害中最困难的1960年,广大人民群众尽管缺衣短食,但勤俭治家、厉行节约的作风还得倡导。街头演出,自然少不了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节目内容。5位年轻姑娘表演小合唱,其中1位扮演妈妈,四位扮演女儿。第一段唱词,那是妈妈的大女儿唱的:“我家的妈妈四十五,做什么事儿都让人嘎咕,人家过年省吃又俭用,我家过年你杀了一口猪,妈妈娘呀你好糊涂。”接上三个女儿轮番对母亲进行帮助教育,最后母亲痛心疾首,知错改错,双手拍着膝盖说:“妈妈娘我真得好糊涂!”

看到这里,观众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演唱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那个每人每月仅有1两计划食油供应的年头,过年杀头猪也够称得上奢侈浪费。再说那年头不知拿什么喂养猪,也不知城乡有几头肥猪可杀。

最有“爆发力”最为频繁的街头演出当属“文革”初期,演出场地以珠山路为主,大多是在晚上进行。红卫兵站在卡车或地上演出。那充满火药味的节目让人心惊肉跳:“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革命师生齐造反,文化革命当闯将。滚、滚、滚他妈的蛋!”这哪是演出,这简直是骂街!也有思想性较强,带点艺术色彩的节目,如对唱《老俩口学毛选》,扮演大爷大娘的演员唱道:“收了工,吃了饭,老两口坐在那窗前,咱们两个学毛选,老头子!哎!老婆子!”这种思想性、艺术性的表演唱在感情上还能让广大观众所接受。也正因为如此,这“老头子”、“老婆子”还火了一段时间。

1968年8月26日,《红旗》杂志发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文章,从这开始,各厂矿企业的职工文艺演出队纷纷走上街头,演唱的都是纵情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祖国的红色革命歌曲和舞蹈。

1969年3月,为迎接党的“九大”召开,为进一步掀起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热潮,景德镇市举行隆重的职工文艺汇演,为期20天,参加汇演的系统和单位达40多个,演出地点安排在群英堂、市政府礼堂、大众剧院。从这以后,全市规模较大的单位基本上都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有的到基层、到农村进行演出,也有极少数宣传队上街头表演。大概在1974年左右,各单位宣传队陆续解散,街头演出也到此划上句号。从这年算起至今,一晃就是40年。如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及文化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当年的街头演出也许永远尘封在历史岁月中,但站在街头看演出的情景依旧留在见证人的脑海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