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景漂”一族的纸上纪录片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胡青松

本报记者

吴海根

日前,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主办,景德镇工诚逸品美术馆、《中国陶瓷》(艺术版)编辑部承办的“郑云云《手指上的中国》新书首发式暨研讨会”在景德镇工诚逸品美术馆成功举行。

景德镇自古以来素以“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闻名于世。今天,在瓷都生机盎然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大军中,有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外乡人,甚至是外国人,他们与景德镇人一道,共同为传承和创新陶瓷文化发出了光和热。由我省知名媒体人、陶艺工作者郑云云女士创作的《手指上的中国》,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在景德镇的外乡艺术家们,他们的家庭、生活以及艺术的朝圣之路。

与以往写瓷都景德镇的图书不同,《手指上的中国》视角独特,关注到了一个特殊群体即外乡艺术家,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艺术的执着。作者郑云云采访了多位活跃在景德镇的外乡艺术家,收集了大量资料,全面立体还原了瓷都景德镇的艺术创作生态图景。

《手指上的中国》首发式暨研讨会,吸引了众多重量级嘉宾,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江西日报原总编辑、江西散文学会会长彭春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姚雪雪,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晓君,江西作协副主席程维,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吕金泉,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张亚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等文学、艺术界专家学者等出席活动。

在文化产业改革与创新的大背景下,景德镇因其独特的文化象征而为世界所关注。有专家曾形象地比喻,景德镇就是一个值得说给全世界听的中国故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手指上的中国》一书,呈现出蜕变之中的陶瓷艺术在世界文化融合中独特的中国意象,是一部将景德镇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中的纸上纪录片。

景德镇制瓷业源远流长,由来已久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其窑火延续千年不灭的精神本源。近年来,在景德镇生机盎然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大军中,有众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景漂”一族,他们与景德镇一道,共同为传承和创新陶瓷文化发出光和热。身兼作家、画家、陶艺家三重身份的郑云云,以独特的角度注视和记录着这一群体,以个体的典型片段拼贴成“景漂”一族的艺术生态全景——《手指上的中国》。

在研讨中,与会的文学、艺术界专家学者就《手指上的中国》进行畅谈。叶青认为,这是近年来以景德镇为主题的文艺作品中极有分量的一部。景德镇具有永恒的魅力,这其中瓷客故事尤为值得关注。作者郑云云既有宏观的视野,也有微观的切入,以多重身份的创作姿态站在陶瓷与人类关系的高度,以时空转换的手法写出一段伟大的记忆。

彭春兰认为,《手指上的中国》写出了一批人物,描绘了一段历史,勾勒了一幅艺术图景,写得生动而有境界,写出了坚守与探索。

李晓君认为,郑云云以知行合一的态度,记录鲜活的艺术家个体,呈现丰富的艺术与生活气息,构成一部优秀的非虚构文本。

程维认为,郑云云身兼三重身份,融入三种情怀,主动对接景德镇历史,写出了艺术的感知和美的感受。

周国桢认为,景德镇历来就是一个景漂云集的城市,景漂成就了景德镇,郑云云以一部描摹景漂一族的力作向这座城市致敬,向陶瓷艺术致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文跃认为,郑云云以作家敏锐而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家的感受写出了景漂一族的艺术风貌。

姚雪雪介绍说,景德镇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艺术磁场,在延绵千年之后,依然吸引着外来艺术家纷至沓来。外来艺术家的进入,让景德镇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景德镇这棵古老的树从未像今天这样展露万千姿态,延伸出新鲜的枝丫,开放出绚烂的花朵。景德镇的包容性,让艺术催生出无限的可能。《手指上的中国》呈现“景漂”群体的朝圣之路时,以灵动的文学架构和绘画技法,描摹出一派极富立体感的艺术汇流图,是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次多重建构和全新的审视。

郑云云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该书的构思与创作过程,并就景德镇的艺术家如何通过创意集群,使得景德镇所引领的当代陶瓷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独领风骚等话题,与嘉宾和广大读者进行了现场互动。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作者签售,引起热烈反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