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最小感染者16岁,最大感染者86岁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刚刚过去的世界艾滋病日活动,让很多市民开始意识到,艾滋病感染年轻化老龄化新趋势,已经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防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这正契合了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活动主题——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合力抗艾,共担责任,共享未来。

记者从我市疾控中心了解到,自1997年我市发现首例感染者以来,感染者人数呈现了逐年上升趋势,尤其近年来,感染者报告人数快速上升,显现出向大中专院校学生和老年人群体蔓延苗头。该中心性艾科科长胡霞称,尽管我市的感染者绝对数仅占全省5%,但报告人数上升很快,去年一年报告人数就占到累计总数的30%。

来自该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市报告最小的感染者为在校学生16岁。年龄最大的为86岁。中心书记邵群从事性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他告诉记者,过去每个月才发现几个,现在每周都有报告感染者,其中男男同性性行为,占比达到了25.2%。此外,老年人不安全的性行为感染者增多也让他担忧:“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青年人和老年人安全性行为问题。”

他进一步分析,之所以男男同性行为发现感染者增多,可能与忽略这个群体的安全性教育,及大学生对男男同性行为接纳度提高有关。一直以来,防艾比较重视高危群体阻绝,如吸毒人群和性服务工作者教育宣传等。但随着我国对毒品打击力度加大,对吸毒人员免费针具交换和美沙酮替代疗法,这个群体感染人数快速下降。而随着大众对性取向的宽容度提高,男男同性行为很多由地下转为了地上,对他们的性安全教育却成为了短板。

救贫补上防艾短板,江西投入3000万

我市基本实现免费检测和治疗

我市艾滋病感染者报告人数上升,与筛查力度加大和国家惠民政策推广,自愿检测人增多基数加大有关。据悉,目前我市已有各级HIV筛查实验室及筛查点35家,且各大医院均实行“三个必检”:手术患者必检测、输血病人必检测、孕产妇必检测。这些措施显现了成效。数字表明,全市各级HIV筛查实验室及筛查点HIV筛查人数增长10%,上门主动检测咨询人数上升20%,形成了我市防艾的第一防线。

对于感染者和患者的治疗,我市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自2004年我市开展抗病毒治疗以来,患者生存质量提高,存活期延长,死亡率下降。数据显示,到2014年,我市累计治疗人数已达187人,在治疗感染者和病人165人,治疗一年存活并坚持治疗的比例达到了88.6%。

邵群认为,这是合力抗艾的成果,宣传是阻绝的最好疫苗。让更多人了解艾滋病,普及抗艾“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提高感染者生存质量。18年前首例感染者,依然存活且拥有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就是证明。他说,现在患者活到期望寿命值不是问题。

民生工程救助政策也为贫困家庭患者提供了“绿色通道”。从2015年起,我省率先实施贫困家庭艾滋病机会性感染患者免费救治政策,所有贫困家庭患者治疗工程中医保外不能报的费用,由财政兜底,每人每年最高限额6000元。为此省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这样一来患者除了医保报销外,剩下的也由国家承担了,基本不需要自己花钱治疗了。”这项民生工程成为了全国的防艾工作亮点。

记者还了解到,我市防艾工作中还包括了对困难患者家庭的生活救助。市民政部门与市疾控中心联合开通了患者的低保与大病救助“绿色通道”——简化中间环节,由市疾控中心直接向民政部门申报,大大改善了我市贫困患者生存质量,保护了患者的隐私。目前全市享受低保救助患者22人。

市疾控中心完善的随访管理,在防艾工作中作用巨大,挽救了很多贫困患者的生命。今年我市一农村患者高烧卧床不起多日,患者以为自己艾滋病发作在家等死(潜伏期可达10年)。疾控人员随访发现后,及时把他送进医院治疗,诊断患者为免疫细胞值低下感染肺结核。治疗后患者得以康复,像正常人一样回到单位工作。

胡霞说,针对我市感染者发展趋势,市疾控中心已有所行动,把宣传和阻绝重点扩大到大中专院校,世界艾滋病日当日,我市陶瓷学院就有一场预防艾滋专题讲座,讲座中男男同性安全性行为就列入其中。另一方面,针对老年人性行为调查和安全性行为宣传已经启动。

青年学生和老年人,关乎着每个家庭。唯有全社会都正视这个群体的性需求和性安全,及早向他们普及安全性行为知识,才能合力阻绝艾滋病蔓延,实现向零艾滋迈进。这也许是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给予我们每个人的启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