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多家电视台热播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这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部小说的连播节目,小说里的许多人物、故事、场景和情节就是那时印入大脑的,不再忘却。
那个时候,十六七岁的我,少不更事,还不能完全理解小说描写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农民缺衣少食的窘境,也不能完全理解当时国家正需要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只是独立生活的心很强烈。所以那时特别喜欢少平,敬佩他虽然吃穿发愁、有些自卑,但能毅然卷起铺盖独自到“大地方”寻求出路,重塑人生的信心,甚至想过自己几年后是否也要像他一样生活。初涉青葱,觉得少平和晓霞的爱情很浪漫,还幼稚地认为这种浪漫很多人都碰得上,心向往之;想不通少安为什么不接受润叶的爱情。收听广播的几个月里,本来就有些喜欢思前想后的我,变得有些多愁善感了。当时想,有机会一定要好好读读文字稿的这部小说。
九十年代初上大学的第一个春天,在学校的图书代办站,我购得了这一套三册的书。书的墨绿色封皮的最上端都印着一排“
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烫金小字,紧随其下是五个白色大一些的字“平凡的世界”,再下是黑色手写体“路遥”字样。曾经震颤心灵的语音如今以文字展现在眼前,大脑变得异常兴奋。在随后二十多天的时间里,我把这部小说读了两遍。那个读书的劲头真有点像少平在黄原工艺厂工地读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当然,少平是在一个没有水电、没有门窗的未完工的楼房里读的,而我是在一个专为人类读书而营造的殿堂里读的;他是在每日要为生计出卖苦力的情形下读的,而我是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读的;他的读书让人心生敬畏,而我的读书最多是让人有些好感。
此时我已是一个二十出头、具有独立思想的青年人了,再次完整、仔细、反复地读起这部小说,和几年前聆听演播相比,要深刻、全面、理性得多。我完全可以把少安、少平等人因贫困思变盼变、独闯单干、创业致富同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完全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赞美晓霞、润叶、润生等人的真善美;完全可以从伦理道德的高度去评价郝红梅、李向前、田福堂、孙玉亭、王满银等人言行的正当与否。
此时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得认识。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爱,极其纯美、难得,易让人羡慕、感动、幸福。但这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现实中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作者最后要“让”晓霞牺牲,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然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就不好写他俩的感情结局。少安有很强的责任心,他要撑起贫困的大家庭,他的“女人”,只能是“庄稼人所梦想的那种女人”,干得了活,吃得了苦;同时他的责任心也让他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给不了心爱的人幸福,爱或接受都会葬送他认为心爱的人需要的幸福。因此他不敢接受润叶爱的表白,放弃了对她的爱。少安和润叶的爱情虽然令人痛楚惋惜,但一点也不影响少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因为对于真正的男人而言,责任与爱情相权,真真切切的责任永远比卿卿我我的爱情重要得多······
时至今日,人到中年,我又捧起了这套《平凡的世界》。它们的封皮不再像我刚得到它们时那样鲜艳,装订也有些松散了,但翻开书页,字迹依然清晰夺目。重新读起这部小说,人生感悟重重:世界生而平凡,宇宙、星球、人类,万事万物只不过是平凡规律下的平凡一员,只有浩瀚无垠、光热万里、生机勃勃的过程不平凡;一个人受制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不能完全决定自己的命运。贫穷、富有,悲伤、欢乐,落寞、腾达,平庸、显赫,渺小、伟大,死亡、生存,对于平凡的世界而言,只是再平凡不过的风尘俗事,只有拼搏向上、不屈不挠的勇气和精神不平凡;每个人都是平凡世界的艺术品,不管他摆放在社会大博古架的哪个位置,只有人性中的真善美才能体现他独一无二的不平凡品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