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展现文化名城新形象促进千年瓷都新发展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孙建杰

/文

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流过历史,流到今天,还要流向未来。文化是一脉相承、生生不息的,需要数百年、数千年的积累。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这样美好的居留,有赖于城市生产和生活条件的保障,也有赖于城市历史和文化的滋养。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景德镇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正在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谱写出新时代的篇章。

今天从历史中走来,未来始于足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建设科学统一。作为我市首个老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御窑景巷的完工及招商运营,意味着瓷都人在新的发展之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彰显城市个性,延续文化真实

在御窑景巷所在街区漫步,几乎每一处地方都有故事,你脚下就有可能掩埋着一段历史,不是明代的,就是解放前的。这里文物保护遗迹众多,和街区一起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最为集中反映了明清巅峰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

国务院审定文化名城的原则中要求,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地区,如具有完好风貌的历史街区、古建筑群;同时又有同类历史城市中文化景观的典型性;并且应具有历史城市在形态上的现存性,而不仅仅是历史地位的辉煌。国家住建部也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制定了严格标准,要求真实、完整、延续历史文化,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关系。

然而,在国内一些地方,有的随意拆迁,在历史文化街区上拆除传统建筑和真文物,大造人造景观,使古代遗存充满现代材料与技法。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在恢复历史遗迹的大旗下大兴土木,制造假古董,同时对构成名城肌理的历史片段大拆大建,割断文脉,投资巨大却缺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质是保护城市的历史信息,其内容是保证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的真实性。御窑景巷从一开始,就吸取国内外经验和教训,强调对老街区、老建筑、文化遗迹的完整保护,以修缮和改造为主,不动迁、不变格局,除了在考证充分、专家论证基础上“修旧如旧”之外,坚持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而临江新建景观带内的建筑风格则注重与老街区的融合,形成有机补充。目前的御窑景巷,完整、真实保留了明清以来的历史文化风貌,并将众多遗迹和老民居老物件很好保护下来。

人文世界,虽由人造,但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各异。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的个性非常鲜明,以御窑景巷所在片区最为集中和典型:以徽派风格为主、融合其他地域的多元化建筑,平民化的居住空间,依河聚落没有城墙,商贸、生活消费遗迹集中,前街后街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空间变迁,至今仍是居民生活区等等。这是景德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留下其特有的痕迹,而这正是城市的灵魂。

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的“苏州宣言”指出:“唯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市民的文化归宿,如何把它保护好,使其继续长存下去,已经成为该城市整体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为了打造御窑景巷,古镇投资公司专门请来富有古城保护经验的清华大学团队进行设计,严格施工,认真落实执行“留住历史、保护文脉、彰显特色、复兴古镇”十六字方针,让文化真实得以延续,城市文化个性得以彰显。

就在5月下旬,住建部督察组专门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展开巡查,对景德镇所做工作作出充分肯定,作为老街区保护项目的御窑景巷,也得到了关注和好评。

让文化活起来,带动产业和城市经营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保护决不是守旧。”一位学者说。如何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居民的工作生产环境,始终是古镇投资放在首位思考的问题。

学界研究表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产生、成长、发展,大多数是在经济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说明了扬州当年的经济繁荣。首都北京,以及杭州、桂林、西安、洛阳、成都等众多文化名城,虽然现在城市特点不同,但都离不开经济基础而存在,依然十分重视经济的开发。

国内外众多实践表明,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开发是相互协调促进的。文化遗存及其历史文化环境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彰显城市个性的载体,已经成为十分宝贵的城市资源,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挖掘,有利于塑造城市的形象和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有助于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御窑景巷街区定位为文化展示、历史体验观光、休闲商业多位一体,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打造居民和文化遗存共生的人文空间,通过生动鲜活场景的注入,传承和保持文化活力。这里不仅有老字号、老店面、老产品,有些已经失传的也被挖掘恢复后汇聚在这里,比如乾隆年间皇帝爱吃的“青汤泡糕”。人们还能在这里看到地方戏曲,可以品茶、读书、观景、逛里弄、听方言、看习俗……漫步徜徉中穿梭历史,感悟人生。

让文化活起来,用心经营城市文化,使得景德镇这座文化名城发展更有可持续性。御窑景巷在城市发展中会起什么作用?不少专家认为,这或许可从“上海新天地”得到启示。

“上海新天地”区域内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遗址纪念馆。解放前曾是法租界,主要建筑物是上海特有的石库门房屋,是一片拥有上百年历史的独特住宅建筑群,总占地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经过保护性利用改造,不仅完整保护了这一地段独特的历史建筑风貌,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且承接了优美的空间形态,延续和复苏了富有特色的海派城市文化,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激发了社会活力。现在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一个知名度极高的新景点,是中外游客游览上海、体味海派文化的必游之地;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餐馆更是上海市民和在沪工作学习的国际人士主要的社交休闲场所。新天地成功更新的意义还在于它通过关注生活形态的更新与重建,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使得城市真正获得开发与更新。

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诗意

城市和人一样,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生命,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生命体系越是完整。正如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母体遗传信息的传递一样,文化名城也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氛围。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老街区里沿传下来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记录着历代人的精神和心灵。如果说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留住了先辈栖居的物质场所,也为今人留下心灵的栖息地,那么找到一段通往尘封历史的入口,更是祖先的馈赠。在御窑景巷,文化遗存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从里弄到街道,被当做一个整体系统来保护。为什么要这么做?

“建筑是人创造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渗透到建筑里去,使其成为了诉说历史、传承文化的载体。如果只是一座形单影只的古建筑,周围都是新建筑,犹如陷入‘十面埋伏’,生存艰难,持续发展更为困难。”清华大学设计团队的一位专家介绍说,从文化审美层面看,中国建筑以群体神韵意境见长,没有群体连续空间背景,是无法体现传统建筑之美的。

从观感来说,御窑景巷对极富特色的古韵建筑、民俗风情进行了生动的立体展示。小工艺品、特色产品、特色小吃这些富有情感的东西,能让都市人认识到被遗忘的本土特色文化,让濒临失去的古老技艺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同时,通过展示本土特色个体,推动文化的延续。

御窑景巷开街后,书吧、咖啡吧、餐饮等将营业到深夜,极大丰富了城市夜生活,让市民生活多元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文化。御窑景巷的花园式人文空间,改善并丰富了城市景观,创造了休闲空间,具有地标引领作用。对于老街区的居民来说,御窑景巷的打造改善了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适度,生活品质也得以提升。“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意义”是老街区保护的目的之一,而这即将成为现实。

对老街区保护利用和城市发展而言,御窑景巷仅仅是开始。建设者们想做的不仅是创造一个宜居之城、品质之城,而且要让这座城市能真正实现人文关怀,最大化地满足居住者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诗意的生活”。

有人说,一个失去历史感和文化感的城市,一个失去自然和人性的空间,再多的高楼林立、再多的广场绿地,也会让人感到孤独和失去记忆。对每个景德镇人来说,御窑景巷通过展现珍贵有价值的历史,进行文化唤醒,培养对古文化历史的了解与关注,让更多的人知晓灿烂历史,同时去分享它的辉煌事迹。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保护和传承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