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乐平文化滋润“古韵乡村”绽放异彩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王金保

朱小平

初秋,在乐安河边的乐平市名口镇乡间小道游走,清新空气透着丝丝凉意,眼前出现的怡人小村,蓝天作幕,绿野为席,一池清水倒映得白墙黛瓦摇曳生姿,生机盎然的田园草木风光迷人……这里就是让人魂牵梦萦的水乡戴村。

身处戴村,举目皆景,曲径通庭院,流水映古树,远眺山色翠。戴村三面环水,乐安河穿村而过;村内池塘连片成群,水面生辉如镜,田园阡陌纵横。道路两旁,树木成行,房前屋后,清爽整洁。

名口镇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克服千村一面的弊端,使千年古村绽放异彩。无论是儒家文化、孝道文化,还是吉祥文化、石雕文化、旅游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生育文化,在这里都得到了尽情释放,农民群众在文化氛围中浸润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名口镇有着1200年的文化积淀,至今仍保留着南宋石雕群和1.5亿年形成的硅化木群。同时,多座结构完整、造型独特的晚唐古街、古店铺、古民宅、古碑亭、祠堂村塾散布在各个村落,文化资源丰富。此外,名口历史上有过多名进士、御史、郡侯,文化氛围浓厚,具有极大的文化挖掘和遗产保护价值。

名口镇注重文物活态保护,从各村村牌的设置、文化广场的建设,到墙体文化的布局,坚持“凸显自身风貌,突出文化创意,彰显古韵特色”。在文化健身广场舞台墙壁背景的描绘上,名口村以明许瑗将军府第、“高阳宗祠”及为背景,有7座古码头为衬托,与塾堂、书院、祠堂交相辉映,气势恢宏,流芳村以江南水乡为看点,以古色遗存为陪衬,戴村以明嘉靖进士、都察院御史戴儒为依托,绘有城隍庙、京兆坊、鼓阁楼、官仓等古县治建筑,彰显400年古县治文明,凸显区域文化特色,让群众感受到独具特色的文化韵味。

片区乡村89条街巷分别以孝顺巷、和睦街、感恩巷等进行冠名,突出了“孝亲”、“行礼”、“和家”的文化氛围。依托古民居培育文化人,兴建了12处主题公园,强化村民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养成。各村在古民居群里,进行油漆绘画、石雕、飞金等艺术处理,图文并茂地记载着戴村构建油菜金花带、流芳遍植茅蔗糖等农耕文明,成功举办了茅蔗糖节、徒手攀岩赛等活动,展示农家新创意、新生活,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守住水乡乡愁,陶冶村民情操。各村还深入开展“孝亲家庭”、“和睦婆媳”等评选活动,评选结果在各村的红黑榜里张榜公示,重磅推介孝悌之家典型。拥有近万人口的江南第一村——流芳村,在主题公园设计上,突出“少生快富、优生先富”主题,注入现代文化基因元素,并征集茅蔗糖商标图案,建设生育文化园,寓意“计生家庭甜如蜜”,意味深长,且该村精包装茅蔗糖成功打入上海市产妇月子市场,彰显“男女平等、人文关怀”主题。

生态宜居村庄美,文明和谐乡风淳。建设美丽乡村,让沐浴文化春风的名口农民有了新追求,群众对文明的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之花竞相绽放,在传承文化中催生了兴村富民的新产业。位于乐平、德兴两市边界处的戴村,是乐平市唯一古县城遗址,三面环水,水运发达,使戴村人千百年来尽享航运、渔业之利,从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开始一直到武德四年621年,两立两废县治有402年,是历史悠久的古治县。近年来,戴村先后投资125万元打抗旱井12口,并建设了日处理量1万吨的幸福水厂;投资900万元的洲渡大桥兴建工程,投资530万元的鸭戴公路改造工程已竣工通车,村里兴建了古市街和文化广场,安装路灯170盏,傍依古石桥修建的祠堂,清丽淡雅、古朴庄重;家家户户绘有人文历史、水乡风景、诗词书法;加上小桥流水的灵动,和清风茶香的惬意,仿佛置身于古朴风雅的小县城,新村建设成为扶贫解困重要载体。不只是基础解困,产业扶贫、基地扶贫、智力扶贫、生态扶贫“四大扶贫工程”捏指成拳,力拔穷根。通过土地流转,组建农村产业合作社,推广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吸纳计生户加盟,培育油茶林3000余亩,对照短板、瞄准靶心,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建设生态环保型少生快富示范基地,促进生态修复和少生快富,村民恋上了生态文化;村民以股份合作方式,开发南宋石雕群、古县衙、古石街、古码头、古山泉、古民居、古戏台、石头滩等旅游景点,邀请画师进村写生,摄影师进岛拍摄风光图片,把省作协会员的游记、散文制成光碟,在大型显示屏上滚动播放,传承古县衙、古码头遗风,展示千年古村艺术韵味,发展农家快餐、农家土菜等“农家乐”旅游,打响“梦里水乡”旅游品牌,使戴村农民在家轻轻松松就有收入。靠着吃“文化饭”,戴村农民生活步步高。而今,这里一排排造型各异、时尚靓丽的小洋楼拔地而起,近三年全村新建楼房146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