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瀚,积彩色调水墨画开派人,开拓出了中国画发展新领域。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友联画院副院长,北京海华归画院院长,中国归国华人艺术家协会主席。
196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1980年即受到欧洲艺术界重视,多次应德国及法国政府部门邀请举办个人画展并讲学。1988年获西德巴肯霍夫基金会赞助提供画室进行艺术交流并考察北德艺术。1989年旅居德国从事艺术创作,备受重视。1992年德国国家一台拍摄及播放《萧瀚艺术在德国》专题片,同时获德国新闻社(DPA)报导和介绍。曾先后应邀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父纪念馆中山画廊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广为德国、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的博物馆和著名艺术机构及藏家收藏。2001年进入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价前十名”行列。2013年创下首次拍卖成交单幅过千万人民币记录,并荣登“胡润百富艺术榜”。
2002年归国后受海归艺术家群体的委托,发起成立海华归画院和海归艺术家协会,2007年成功举办百年海归艺术研讨会,积极致力于推动海归艺术的各项事业发展。2012年至今全力推动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书画人才发展事业。2015年推动发起在景德镇成立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陶瓷艺术人才委员会,并被推选为荣誉主任。
2003年,原国家人事部批准,由国家民政部注册,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是官办全国性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今年8月,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在景德镇成立了陶瓷艺术人才委员会,受到全国文艺界高度重视。随后,一次史无前例、高规格、高水平的艺术大展筹备拉开帷幕,这就是由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组织主办的“2015中国书画·陶瓷艺术作品展”。
截至目前,陶瓷作品评选入展工作已经结束。尽管还未开展,但已经在艺术界产生强烈反响。近日,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萧瀚先生拨冗接受了本报专访。
景德镇六十年来从未有过的艺术大展
30多位中国一线一流书画家作品参展,近300位陶瓷艺术家500件作品参加评选,前所未有的观展体验……萧瀚会长希望,“2015中国书画·陶瓷艺术作品展”能成为一次前所未有、从未见过的艺术大展。
他认为,过去人们关注的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把陶瓷艺术局限在工艺范畴,这有失公允。他们非常重视陶瓷艺术的地位和影响,到景德镇成立的陶瓷艺术人才委员会,是在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领导下,研究学术、推动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机构。
这次大展把书画和陶瓷并重起来,就是为了要提升陶瓷艺术地位,让书画艺术介入到景德镇来。为此他们组织了一批国内一线一流的画家,主要都是在书画界很有影响的人物,约有四五十件作品参展,也得到了这些书画家们的支持。
记者:这是一次“从未见过”的展览,能谈谈吗?
萧瀚:第一,过去景德镇没有这么多真正的书画大家的作品整体来展出,比如范曾、刘大为等等,都是非常有影响、有分量的艺术家。
第二,我们推出了一个艺术追求和主张,就是“瓷本绘画”。陶瓷作品的评选注重绘画性、艺术性,而非工艺性。这样做,就是为了突破以往传统的禁锢。
第三,这次陶瓷作品评选树了一个标杆,开了先河。那就是所有参评者,无须门派,不需要任何人对评委施加影响,完全是凭个人艺术在说话,我们排除了评价过程中任何关系,以至于任何人都想不到自己能否入选。不管你是大师也好,美院教授也好,作品拿来,看艺术说话。
第四,我们希望造就高规格高水平展览,展现新的艺术高度。以往的艺术展览,没有艺术氛围的表达,观众对作品没有独特思考。艺术品在独特的环境会产生独特的魅力,氛围不同环境不同,对作品的解读也不同,我们希望能造就欣赏角度,引导人们去解读作品。
所以这次展览的形式和高度,要做到之前从未有过,60年来在景德镇首次出现的艺术大展。
“瓷本绘画”,陶瓷艺术的新生机、新希望
国画以宣纸为载体,油画以布为载体,“瓷本绘画”,是把瓷作为载体进行绘画。过去景德镇陶瓷在全世界受到推崇和重视,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珠山八友”做了一次非常大的革命,把工艺瓷改变成绘画瓷。到目前瓷器艺术的发展停顿了很长时间,虽有很微弱地变化,但没有大踏步的前进。萧瀚会长表示,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之所以在景德镇建立陶瓷艺术人才委员会,就是要把陶瓷艺术绘画人才在全国进行张扬,通过努力让景德镇千年陶瓷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再造陶瓷艺术辉煌。
“我们的目标,是把瓷本、纸本、布本提高到一样高度,成为一个独立的、全民认同的绘画流派或者高峰。”萧瀚说,为此他们团结了一大批在景德镇的艺术家,其中很多是从外面的艺术环境中进入到景德镇的,这对景德镇传统艺术发展来说不无裨益。
记者:这次展览征集到将近500件陶瓷作品,最终评选出50件作品,很多有名艺术家的作品落选,引起很大震动。你是否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萧瀚:确实听到了不同声音。在评选过程中,作者名字都被遮挡隐匿了,我们不论名气大小,不论资格高低,也不管你来自什么样的层次,我们的评委背靠背打分,就是看艺术性,结果很多人落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符合我们的评选标准。这次是评比瓷上有绘画性,瓷上艺术性,不希望工艺性占主导。
我们非常尊重工艺价值,但陶瓷艺术发展不能只有工艺上的高峰。一位艺术家在工艺层面高于他人、胜过他人,同样值得推崇。倘若后来人希望去爬另外的高山,造就另外一个景观给人看,那是件好事。眼下在景德镇以一技之长盖天下之全是不可能的了,天下是多彩丰富的,无论从学术流派还是到艺术形式。如果还是固守的话,我们还停留在过去,就没有发展。所以一个艺术的发展可能在原来的样式上让人看不惯,但它散发着勃勃生机,有非常多的艺术可能性,我们要欢迎它正视它。这次落选的艺术家,可审视下自己是否和“瓷本绘画”是同一个艺术流派,如果不是请保留你的艺术,做到尽善尽美,继续攀登更高的高峰。
景漂的优势在于没有受到传统艺术的羁绊,多了创新,这是优点。但是陶瓷不同于纸,还是有工艺性在里面。我们要把工艺性作为创新的
基础和推动,让它在自己统领下向艺术方向发展、向绘画方面发展。
有人说,这次大展对景德镇传统艺术造成一个冲击、一个激荡,或者说是一个新的生机、新的希望。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推动力量,也有这样的责任。作为一个艺术组织,我们不希望“和稀泥”,所以在当下这种环境之中,非常明确提出“瓷本绘画”这种艺术主张,让大家沿着这条路来发展。
这次作品评选引起了一些争论。我认为,如果没有声音,说明我们主张是失败的,正因为有了声音甚至是反对,说明这件事情在艺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激荡推动到每个人心里去,这就是一个艺术主张的成功。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文化艺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萧瀚会长介绍说,对我国书画艺术事业来说,景德镇书画人才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人口大国,书画人才数量庞大。根据估计约有2~3千万左右。但是书画人才状况究竟如何,国家以前没有做过专门调查研究。近年来,依据国家部门有关要求,中国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启动了多项系统工作。
一是书画人才摸底梳理、建档工作。萧瀚会长告诉记者,其实书画人才并不只存在于画院、美协这样的专业系统里面,而是广泛分布在各个行业、不同阶层、不同单位里,以其才能为社会做贡献。像宗教界的人才,他们在寺庙里抄经、搞佛教题材的创作,以正能量把大爱洒向人间。
二是书画人才层次、等级研究评定工作。书画人才形态各不相同。有的是专业、职业,有的是业余爱好,有的是在本职岗位中当做一种工作特长、技能来发挥,所以要把这些都区分出来,看书画人才究竟是什么样的层次、什么样的水平。
三是书画人才的推广。推广的作用,就是要让人才不断前进、进步,要让他们为社会服务。
四是对书画人才进行表彰。萧瀚会长说,2015年启动的表彰工作分四个方面:优秀书画人才表彰,青年书画人才表彰,少儿书画人才表彰,老年书画人才表彰。现在正通过“书画人才网”报名,网站上有详细情况介绍说明,希望大家踊跃报名参加,参加评选考核。在2016年春节前,人社部将在北京举行一次书画人才表彰活动,目前该委员会正在积极筹备这次活动。
据悉,为了能让人社部领导及国务院更高决策层面掌握更多情况,委员会正积极起草我国书画人才调查报告白皮书。内容包括人才现状、发展态势、建议和实施方案等。
谈及在陶瓷艺术人才领域的工作计划时,萧瀚会长介绍说:成立陶瓷艺术人才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进行全国陶瓷艺术人才的梳理、建档,以及人才培训、推广、表彰等工作,最终推动我国陶瓷艺术走向新的高峰。
“如果在我们推动之下,能够有10位具有高度的瓷本绘画艺术家出现,瓷本绘画就能很快推广到全国,那景德镇陶瓷艺术就可以在全国发声,甚至于在全世界发声。”
民族精神,世界襟怀
萧瀚先生的“积彩色调水墨画”开创了中国画全新发展领域,充分体现了“民族为根、中西交融”的艺术高度。西方评论界认为,萧瀚的绘画具有独立的审美情趣、独立的价值,创造中国画新的视觉感、新的理念和新的风格。
身为民族文化深刻洞察者、推动者,萧瀚先生认为:陶瓷艺术走向世界的目标,对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那就是要具有民族精神和世界襟怀。
记者:萧老师,你觉得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应该汲取什么样的经验?
萧瀚:我是一个纸本绘画的画家,在德国呆了20多年,在台湾呆了5年,1980年到西方,2002年回归。我走出去,是希望站在另外一个领域里回望审视中华文化的优劣,身在其中的时候不一定看得很清楚,它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能看的比较清晰,我当年带着这样的愿望到了万里之外的欧洲。
距离感造成了艺术的清晰度。回望祖国的文化,我能看到它的长处和短板,而你身在其中的时候,受到周围思维习惯的影响和感染,一旦你脱离这种感染的时候,你可以自由的大幅度的变革自我。所以,艺术一定要离开你习惯的环境,在新的艺术环境里发挥你的艺术想象,然后再拿出作品来接受评判寻求认同。
如何驾驭传统观念、传统艺术是个重要问题。中国宣纸上有积墨法,如李可染。我开创的“积彩色调”,就是色彩一层层积染,体现了宣纸的特点,十几层以后色彩非常丰富、透明,不单是有能与西画媲美的色调。色彩调子我们过去不讲究,国人在宣纸上绘画是在黑色浓淡渲染之外,色彩随便涂,没有一个调子。所以我创造出的表现,在一个整体统一的色彩调子里求变化,这是中国传统绘画里没有过的。这种绘画具有我个人鲜明特色,又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气派,有色彩的张扬、西方人的欣赏习惯,所以他们叫我积彩色调水墨画开派人。
纸本绘画对陶瓷艺术影响很大。中国画美学的完整追求应该是“笔情墨趣色辉”。过去人强调纯净的水墨色彩,但是忘记了我们老祖宗是色彩飞扬的。我们的敦煌绘画,我们的墓葬画,庙宇里画梁雕栋,是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到了汉唐以后,文人画的兴起才提倡以水墨为主,直到现在人们谈及绘画,常说谁谁笔墨好,但忘了半壁河山的“色”,所以谈绘画艺术发展不能老讲笔墨,还要注重色彩。我创造“积彩色调水墨画”,除了技法上有独创外,就是想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中国的色彩,大自然万物色彩,中国画都能体现、表现。
记者:景德镇希望有更多像你这样的艺术大家的介入,你们的经验和思想,对陶瓷美感的理解和创造来说,是新的指引。
萧瀚:我绘画有个理念,“以天然之趣状万物”。绘画里的天然物象,创作开始时不是“胸有成竹”,而是“胸有意念”。“胸有成竹”的弊病是先有个形象把你固定了,所以大家一画就是程式化东西,要避免这种结果。
在我的绘画过程,造色彩就像是在造宇宙。在色彩敷陈过程中,并没有想着要画特定景色,而是自己随着自然的变化再发现形体的变化,当色彩在纸上呈现形象时候,反过来启发了我,哎,这地方很神妙,应该是画山的,那个地方应该是画树的……因此,我在无为中开始走向有为。那就是色彩形象引导我去想象,因势利导,而去完成心中的形象,让心中形象和自然想象达到完全的融合。
我到景德镇来希望把我的积彩绘画风格能够在瓷器上体现。在宣纸上积彩,每一层色彩厚薄不同,会形成非常美丽的颜色,甚至是你自己也想不到的,调色板无法调出来的颜色,在宣纸上造成无限可能性。今天在瓷器上也是这样。色彩的运用、敷陈,在宣纸上用水,瓷器上用火,都可以造成无限斑斓色彩,所以我正在实践瓷本绘画,希望能为陶瓷艺术发展增砖添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