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漂”现象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面对“景漂”现象,我们应做些什么?值得大家思考。
“景漂”现象在景德镇应该追溯到宋朝。有人考究,在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四次人才聚集的现象,从宋代北方制瓷中心的南迁,“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到元明清名匠汇聚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新中国成立后陶瓷艺人的回归故里,“青花、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蜚声中外;再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新的文化现象——“景漂”,从世界瓷都向世界艺术之都的华丽转身。近千年的历史积淀,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数以万计国内外的画家和陶瓷艺人,“漂”向瓷器海洋的彼岸,创造出“景漂”的恢宏场面。
景德镇是一个开放度极高的移民城市,它的包容、它的博大胸怀,用“海纳百川”不为过。大批国内外艺术家的涌入,新思维、新画风与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融会贯通,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应。一是朝圣效应。外埠画家来景德镇,大多都抱着一种虔诚的心态,到景德镇不仅是寻求绘画材质不同的艺术快感,而是到这神奇的陶瓷艺术殿堂朝圣。景德镇这块陶瓷沃土,千百年演绎着泥与火艺术的辉煌,能工巧匠、人才辈出;青白瓷、元青花随着古老的海上“陶瓷之路”名扬四海,让世人知晓;中国四大古镇、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元朝设置的“浮梁瓷局”。一个陶瓷产业延续了一座城市近2000年的生命,厚重的文化底蕴,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受到艺术家的珍重是理所应当,而这些艺术家“漂”来“漂”去地传播,其影响更为广泛。二是聚集效应。改革开放前,为了吸引人才政府制定了不少的优惠政策,效果甚微,而近十来年,一些在国内外就是知名的画家和艺人,慕名也好、朝圣也罢,自愿地“漂”来,不用政府解决这,解决那,更不用政府去承担什么,人才就聚集了。他们自己成立了外埠画家协会,为更多地来景德镇的画家提供方便。三是融合效应。大量的国内外画家和陶瓷艺人“漂”来,对景德镇传统的手工绘画技艺是一个冲击,让景德镇这些陶瓷艺术家们感到了压力。但也让他们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寻找一条互相融合的新路。从纸画到陶瓷绘画,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成了外埠画家的师傅;而外埠画家的艺术功底、画风、装饰技艺等又传授给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新品种、新材质、新工艺、新画风层出不穷。
“景漂”现象产生的也不只是三大效应,也许还有更多的效应等我们去总结和提高。面对“景漂”现象,我们应做些什么?笔者认为,“景漂”现象的产生,源于社会发展的环境;源于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源于这些外埠画家对陶瓷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我们对这些民间的、自发的“景漂”现象,不仅仅停留在关注、宣传、研究的层面上,还应如何为他们在空间上提供更多地服务。实际上在所谓的“景漂一族”中,有的是出于好奇,想探个究竟、有的是想实现纸画到瓷画的过渡、有的是“玩票”;有的呆上一段时间,有了经纪人或经纪公司,有了画瓷的场所,一年要来好几次;还有的干脆不“漂”了,置办了房产,设立了工作室,成了曾经“漂”过的人。不论怎么“漂”,要让他们“漂”的有奔头、有价值。能否让他们“漂”个市民待遇。离乡背井是为陶瓷艺术而来,给景德镇注入了活力,我们不能亏待人家。比如,划个地方集中居住或建立自己的工作室,虽然民间一些陶瓷文化传播机构,像三宝国际陶艺村、乐天陶社、樊家井仿古村,就有不少国内外的陶艺家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如果有一个专门的官方机构为他们服务,解决一些民间作坊老板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能吸引更多的陶艺家“漂”来。如能制定一些具体措施,在住房、子女上学,职称评定、作品评奖等方面,让他们享受到普通市民能享受到的待遇,那景德镇就真正成了世界陶艺人才聚集的陶瓷艺术百花园。
“景漂”现象的确值得关注,它在促进景德镇从世界瓷都向世界艺术之都的嬗变中,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景漂一族”与陶瓷艺术碰撞的火花,点亮了自己,也点亮了以陶瓷为“立市之本、称都之源”的千年瓷都——景德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