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礼林村之民俗演变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洪士龙

礼林村位于秀丽的安殷河中下游之西岸,是乐平市礼林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势由南向北东走低,平展开阔,直抵翥山脚,一道道绿色屏风与村对望,粼粼碧水自南向北呈弧形绕村流过,与青山相辉映,河东岸诸峰拱卫,源源深数里,诚万代之基。

礼林是乐平之大村落,居民从围渡沿河至洲上枧头长约2公里,纵深1000余米,呈橄榄状逶迤不断,居屋鳞次栉比。自礼林街至九甲广场为老街,并以渡洄线为轴线,形成绵延2公里的新街,均为繁华商业区,特别是九甲广场,自兴建农贸市场以来,超市、店铺夹道林立,南北杂货、特色小吃、婚纱摄影店、建筑建材店、母婴用品专卖店等各色店铺应有尽有,成为最热闹的文化和商业中心。

礼林民风淳朴,接观音为两项重大传统性民俗活动。社屋前建古戏台,装潢考究,文革前建有会馆,上世纪90年代建礼义楼兼为九甲村办公楼,并村建居后租给村民用做超市。北宋华公时,湖围乃依山傍水之小山村,仅有20户左右人家,主事农耕。劳作之余,华公为庆祝上年五谷丰登,祈求当年风调雨顺,首创桥板灯,并在元宵夜组织村民肩扛桥板灯神游,称舞桥板灯。龙头丈余高,篾扎纸糊而成,酷似大红灯笼,龙头底座用9尺长较宽的结实木板制作而成,神游时由36名壮汉抬着龙头,牵引桥板灯健步如飞,龙头前由一名有经验的长者手执吊有宝灯的竹竿引路指挥,称之为“龙戏珠”;每桥板上固定两盏花灯,两盏花灯中间插有竹木枝配以纸制花朵“风车”点缀其间;尾部系篾扎纸糊的花钱豹,并由多人紧攥其尾,以免闹花灯时龙身颠覆和桥板折断。元宵之夜,爱闹花灯的壮汉们吃罢晚饭,将龙头和桥板用粗壮匀称的木棍镶接好,在每盏花灯里点燃红蜡烛,龙头里用的是大号红蜡烛,使得桥板灯鎏金溢彩,舞动起来的桥板灯,在节日彩灯的映衬下形成一道流动风景线,举目望去,蔚为壮观。礼林桥板灯曾在乐平市第七届农民文化节和世界洪氏文化研究会开幕式上一展雄姿,引得行人驻足观看,并博得观众阵阵喝彩。奥地利归国华侨、高安市得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洪维泽观后唏嘘不已,赞不绝口,随即捐献万元以示赞助。桥板灯是礼林一大文化遗产,是礼林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礼林人民谋求幸福、追求美好的希望,凝聚着礼林先祖的心血,曾被列入“礼林十景”。礼林桥板灯向世人展示了礼林人的宽厚、博大和包容,是“礼义之林”、富饶之邦的化身。有诗赞曰:“数株古木凝春烟,一路花灯庆有年,祀得金鳌桥上望,君民同乐舜尧天”。

解放前,礼林人以农耕为主,重农轻商,千年农耕史孕育了礼林农耕文明,村民皆从事农耕,并建有礼林水电站,渔业多为改善生活。解放后,由于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而高级社、人民公社化,全村更加注重农业。礼林土肥水丰,四季分明,无霜期长达288天,形成独特的安殷河套小气候,早稻栽插较西乡早十几天。村南拦河筑坝,安殷河水通过东西灌渠自南向北自流而下,灌溉良田千顷,适宜套种多种传统农作物,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水利条件,使礼林农业多样性凸显,特色鲜明,形成了“青(青皮蔗)蓝(蓝靛)黑(煤炭)白(瓷土、石英石、高岭土)稻飘香”之区域特色,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红薯和田埂豆,沿河村民饮用井水碱性较强,全村有古水井9处,井水甜净。村内均有油榨坊、磨坊,典型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农产品价格低,市场不畅,直到上世纪80年代,礼林街还是个“草鞋码头”,街道狭窄,几家铁匠铺、裁缝铺和自行车维修店,南北货小商店只卖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小木屋、篱笆房居多。

礼林村是礼林镇集镇中心,翥山南麓之经济重镇,系贯通万年、弋阳之要冲,东出众埠,西接镇桥,北连乐平工业园,藏天地之灵气,集翥山之精华,挟河套之秀美,形成天然秀丽风貌,哺育着一方才俊,胜迹、景点颇多。过去与乐平城隔河关山,渡洄公路辗转镇桥镇绵延山路40余里才驶入西乡平原。而今,安殷河自万年流经礼林,西岸6公里之长的牌楼联圩几经出险加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省道渡洄线经取直硬化直通工业园,与206国道短程对接,村民从礼林村进城仅半小时车程。登上翥峰,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礼林是赣东北文化古村之一,文化底蕴深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杰星驰,人才辈出。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洪禧(历任黄冈知府、建昌通判)、洪纶(任两浙提干)与洪皓、洪惠同时考取进士,时称“一门四进士”。高考制度恢复后,礼林文教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毕业人数显著增加,其中出类拔萃者有华中理工大学法律专业博士后毕业的洪正华,现任国家开发银行云南行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