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
说起华风瓷厂,上了些年纪的景德镇人也许并不陌生。因为这个厂在上世纪80年代很有名气,当时号称东南亚最大的日用陶瓷厂。如果将其归类“十大瓷厂”或“红色官窑”之列的话,那么,它的年纪最轻,历史也最为短暂。为什么要建华风瓷厂,为什么起名“华风瓷厂”?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57年,为加快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步伐,经国家批准,在市东郊(现昌河地址)建设一个“远东地区”最大的日用陶瓷厂,即景德镇瓷厂。计划投资超过2000万元(最后实际投资2729万元)。该厂从1957年9月开始筹建至1966年正式投产,前后经历了约9年时间。设计工作由捷克斯洛伐克专家负责,当时还派了曾朴、方综同志去捷克学习了一年。
建成后投产的几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文革”的干扰,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是,景德镇瓷厂作为当时新型的陶瓷生产基地,员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相对来说要高,他们承担了许多技术革新的任务并取得成果。比如,1964年试制成功了比较先进的石膏加工工艺,后来的石膏专用模具厂就是由此演变过来的;1965年,景德镇瓷厂在成型工艺上的“链式干燥器与机械成型配套”(
链式烘房)项目在省内率先实现了成型与干燥一条龙作业。后来这项技术陆续在其它瓷厂推广使用;1958年,景德镇瓷厂从捷克引进了三条97米烧发生炉煤气的隧道窑,1965年建成,1966年投产,成为全国日用陶瓷行业最早使用隧道窑烧成工艺的厂家。“发生炉煤气”工艺的变革,为探索燃原换代,实现烧成清洁化提供了经验和样板(1984年华风瓷厂建成的4座隧道窑,采用的就是该工艺)。
到了1969年9月,由于当时上级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迫使景德镇瓷厂停产下马。当时有职工1573名,除87人调往南昌洪都机械厂外,其余的人及机器设备都分到其它各瓷厂。1975年,全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景德镇的日用陶瓷也出现了回升的势头,当年全市的日用陶瓷产量达24260万件,比“文革”前的1965年增长了39.41%,实现利润167万元。这一年的12月,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此时,笫三次到陶瓷主管部门担任主要领导的杨永峰(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与时任陶瓷公司经理的曾朴以及钟起煌同志赶赴北京,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向三机部要钱,重建一个“景德镇瓷厂”(1969年景德镇瓷厂下马时,厂房和土地让给了三机部,三机部当时只给了景德镇300万元作为补偿)。如果此路不通,就请求国家立项投资新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瓷厂。
杨永峰一行在前门饭店跑了好几趟都没有见到三机部的领导,最后一次他们就一直坐在前门饭店不走,直等到吃完了中饭,才见到了时任三机部副部长的张孔修。张说补偿景德镇瓷厂的损失三机部有责任,可三机部拿不出那么多钱。但他表示愿向国家计委反映,请计委安排。那时,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同志也正在参加全国计划会议,他对此事很支持,并亲自找到了当时的国家计委顾明副主任,顾明答应考虑,要景德镇先拿出计划任务书。于是,他们便在民族饭店动手起草计划任务书,首先遇到起厂名问题,当时一些同志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名称,杨永峰同志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名叫“华风瓷厂”
,一是我们今天的位置是“民族饭店”,二是为体现“中华民族之风格”,三是为了“弘扬传承景德镇传统瓷的风貌”,所以起名“华风瓷厂”。大家都表示这个名字好,华风瓷厂厂名就在民族饭店诞生了。
后来,在那次全国计划会议期间,建设华风瓷厂的议题都列项写到了本子上。但后来的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了一些时间,到1978年终于立项并投入建设,经过6年时间的建设,华风瓷厂在1984年全面投产。这个厂年设计能力为1600万件青花瓷,总投资3627万元,占地330余亩,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拥有先进的煤气隧道窑4座,先进的大型成型作业线13条和4条高压注浆作业线以及先进的日产60多吨的泥釉料精制车间。岁月有痕,时势沧桑,如今,华风瓷厂依旧静静的躺在景德镇西南郊的一隅,却难觅昔日的骄傲和曾经的辉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