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瓷苑”伴我一路走来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刘火金

今年5月15日是《景德镇日报》创刊60周年,我正好与之同龄。回望我的工作生活经历,却与这位同龄者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一家国营瓷厂当普通工人,利用业余时间为车间办黑板报、搞宣传栏,写广播稿。有一次,我们车间团支部的团员青年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做了一天的义务劳动,没要一分钱报酬,我觉得这个事值得宣传,于是就把事情的经过写了一篇新闻稿,投给了刚复刊不久的《景德镇通讯》。

没想到过了几天,当时的编辑余恩山老师打电话到厂里的宣传科通知我过去,我知道是稿子的事,心情很激动。余恩山老师不但教我如何改稿,而且还教我一些写新闻稿的基本知识。稿子修改后,没过多久就在头版登了出来。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这以后凡遇到车间里的好人好事我都及时写稿投稿,“豆腐块”时有出现在报纸上,广播里也经常听到我的名字。渐渐我在厂里小有名气,不久被调到厂宣传科工作。在专业的理论宣传岗位上,我的视野开阔了。

有一次,我结合陶瓷行业的实际写了一篇言论文章,不久被“瓷苑”版刊用(“瓷苑”

于1983年1月1日创刊)。而且当时的责任编辑林景新老师主动打电话告知,鼓励我多写稿。这以后我就经常为“瓷苑”写稿,见报率也很高。后来我的工作几经变动,并逐步走上企业领导岗位,但我依然钟情依恋于“瓷苑”,坚持做到:写稿不间断,每期认真阅读,对有价值的文章和史料予以保留和收藏。1992年开始,景德镇日报社连续18年聘我为特约评报员,期间特别关注“瓷苑”,当看见好的文章和版面时,为之点赞;当存在不足时,也会中肯地提出改进意见。

32年来,“瓷苑”就像一坛美酒越陈越醇,仿佛一棵青松常见常新。在编者、作者、读者的精心呵护下,她茁壮成长,成为《景德镇日报》的品牌专栏,成为外省市读者关注的焦点。“瓷苑”历经多位责任编辑,正是这些前辈或老师的指点帮助,鞭策鼓励,才促使我更加热爱陶瓷文化,关注陶瓷历史,正视陶瓷现实。

我在陶瓷一线工作生活了40余年,对陶瓷、陶瓷职工、

陶瓷企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三陶”

鼓与呼是我的义务和职责。我的小学和中学是在“文革”

中度过的,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刚进厂时写一个简单的报告都很吃力,党组织把我放在理论宣传这个重要岗位上边实践边学习边提高。后来又送我读大学,使我的理论功底得以增强。因为我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一段时间,写陶瓷方面的文章时偏重于陶瓷经济理论,而“瓷苑”是一个综合性的陶瓷栏目,内容涉及到陶瓷艺术、陶瓷美术、陶瓷历史、陶瓷文化、陶瓷考古、陶瓷工艺、陶瓷装饰等方方面面。为了补足知识,写好文章,我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放在大量阅读有关陶瓷知识内容的文章和资料上。为了准确掌握陶瓷知识的系统性,我买来了《中国陶瓷史》《中国瓷都·景德镇市瓷业志》《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等书籍,有计划地研读。

陶瓷学说到底是一部文化史和艺术史,是一门边缘学科,要读懂她,除了掌握根基的陶瓷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美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知识。对此我平时都注意补这方面的知识。去年6月15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我市举行,“瓷苑”的责任编辑约我写一篇有关这方面内容的稿件,经过反复思量,认为景德镇应该考虑“世界遗产”这个命题。于是我通过搜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根据景德镇的现状,写成《景德镇离“世界文化遗产”并不遥远》一文。该文刊出后,立即被“中国江西网”、“

江西新闻网”、“桂林都市网”、“中国景德镇网”、“景德镇在线”等10多家网站转发。前不久,省委主要领导来我市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景德镇应该向“世界遗产”

进军。另据了解,我市已启动申报“世界遗产”工程。

“瓷苑”伴我一路走来,她是我的益友,是我的良师,是我的园地,是我的精神寄托。最后,我用一首不像样的诗来结束此文,以表达祝愿和希望:三十二载一梦间,瓷苑芬芳溢满园。众人浇灌花更盛,馨香弥漫瓷都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