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他已不需要呐喊。
——观察札记
无论是轰轰烈烈的“八五思潮”,还是影响广泛、持续时间达十年之久的“新文人画运动”,以及借鉴西方的架上实验,虽然都让中国绘画更进一步丰富多彩,却还有可能创造新的材质媒介类型的实质性突破。“瓷本绘画”提倡者周华君说,希望通过自己和同道们的努力,催生一个以“瓷质”(包括瓷质表面和器型)为载体的绘画新品类,为陶瓷艺术和现当代艺术开辟新道路。
瓷本绘画,艺术变革的必然
黄金10月,当著名画家吴冠南在景德镇卢窑遇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周华君时,激动欢喜溢于言表。三十年前,当周华君在宜兴发现才华横溢的吴冠南时,便极力推崇他的学艺精神和艺术成果。多年以后,两人都成为中国画花鸟界的重量级人物。这次相逢,缘于两人都在瓷上进行绘画创作。
国画大家在景德镇的相遇故事已经发生过很多。卢窑窑主说,近三年里来画瓷的一线国画家将近二百位,不乏像钱绍武、周华君、吴冠南、霍春阳这样的艺术大家。比如吴冠南已是第三次来景德镇“碰瓷”。
周华君认为,这种现象并非一次艺术潮流,而是出于艺术变革的必然。在“珠山八友”前数十年,已有著录证明,个别陶瓷艺术家因个人兴趣,曾在瓷本器物上实践以中国画的审美观念为基础的创作。等到“八友”开创“瓷上文人画”,改变当时工艺装饰图案化现状,符合那个时代人们审美理想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后,让陶瓷艺术提高地位的呼声渐起,但道路并不明晰。比如“瓷画”概念太过宽泛,像是一种带有制作工艺品的类别行为界定,而“瓷本绘画”则是一个“画家在新的材质载体上进行创作”的绘画单幅作品。
真正的发展是创造新的领域。依据对陶瓷艺术发展的研究和创作实践,周华君提出并极力倡导“瓷本绘画”。
孙:瓷本绘画和装饰性绘画如何区分界定?
周:很多艺术行为它的目标不同,装饰性绘画只是把瓷器实用功能放在首要,装饰的目标是美化器物。我们现在是把器形器皿作为一种载体来进行绘画创作,与在纸本、布本材质载体上一样,展现绘画创作意图、精神面貌、激情、情绪,最终反映某种主题精神。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真正认识“瓷本”这个概念的内涵,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谈所谓“充分发挥绘画性”。我们强调区分于装饰性绘画,由此,不再让画面成为瓷质工艺品的附属,而是让绘画成为主体。
孙:瓷本绘画到底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美感出来?
周:希望创造一个新品类的美感。我是一个觉悟者,正在自觉进行实践。瓷器有局限性和特殊性,比如不能像架上绘画那样搞大尺幅,因为瓷板不平、搬运不便等。但如果是在器型上进行通景构成的话,它会给人带来更开阔的、无始无终被延伸的审美景观。
瓷本绘画是将瓷和绘画两个审美元素结合的产物,烧烤之后,泥坯玉化而产生的美感,是纸本和布本都不可能具有的鲜明特质。当我们在一个特色器形上进行绘画创作后,它应该让人忘掉了器形本身。它的色彩、用笔、线条等各种绘画元素有机的、和谐完美的构置在一起,结合瓷器的各种工艺流程,釉中、釉下、亚光,甚至于还有颜色釉发挥出来各不相同美感,正如米罗所言:“一幅绘画应该像一个绝代佳人那样容光焕发”,使绘画与器型融合为一,它不再去实现生活用品的职能,就像一个艺术的生命体。
因此我相信,它一定会在纸本、布本前面显现成为一个新的绘画品类。
吴冠南老师在从纸本转换到瓷本上后,构图变化了,虽然他是第三次来景德镇,仍然认为自己是在“碰瓷”,虽然时间短,但他的东西都有绘画的背景、主体、视觉中心、构成中心。我们要做的东西,都是让人看到绘画,忘掉这个器形。如果在装饰品上再画装饰,那就把它打扮成一个纯粹的、更加丰富的装饰品。
不孤独的理想
在和吴冠南先生交流时,他对景德镇瓷上画面现状难掩失望和批评。认为景德镇陶瓷有很多造型,那些造型本身就有艺术含量,然后在上面很程式地画,从绘画创作的角度来看,不能叫艺术品,也没有任何传世的价值。他认为应该引导人们朝绘画艺术方向走。
理想不会孤独。老一辈著名画家贾宝珉看到周华君的瓷本绘画后非常激动,详细询问创作过程,希望能一起创作瓷本绘画。在景德镇,李菊生、熊钢如、李林洪、吕金泉、张景辉等人都是“瓷本绘画”的实践者、支持者。对“瓷本绘画”的诠释和实践,吸引不少人追随周华君,像山东著名画家、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导师余宏涛,景德镇的张荣进,佛家画师释了禅等等。
在景德镇,周华君也遇到不少同道中人。10月27日上午他在卢窑遇到浙江著名画家吴高岚,中国美院教授吴山明女儿,2013年起常来景德镇画瓷。吴高岚认同“把生命投进去,把作品拿出来”的绘画理念,创作讲求作品灵魂和灵性的赋予和把握。周华君非常欣赏吴的作品,认为做到了真正把器形当做独立载体来进行创作,画面和器形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看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吴老师的作品充分表现了画家内在的当下的理念、激情、梦想,然后通过各种绘画审美元素和技巧,让它浮现出来。”这正是充分绘画性的表现。
作为周华君的学生,余宏涛实践瓷本绘画已有3年。27日这天,他和老师一起在卢窑画瓷。他认为纸本绘画和瓷本绘画除了载体不同外,有很多相通地方,不管是在纸本还是瓷本,艺术家都是在空白的媒介上创造自己的世界。余宏涛在瓷瓶瓷本绘画山水有博大的环境感、空间感,不同于纸本上的古典画法,有自己的绘画语言效果。
本土艺术家张荣进成为周华君学生后,短短几月光景,其对绘画的理解,对美感创造的理解有了很大提升。和老师一起画瓷的他认为“瓷本绘画”远非超越工艺那样简单,而是开创了陶瓷绘画新面貌,自己跟老师在一起接触到来自各地真正的画家,开阔了艺术视野。
27日当天,笔者在卢窑遇到了王沅桢陈少岳夫妇,两位定居在景德镇的山东籍青年艺术家,经常和周华君保持互动。他们说自己的瓷本绘画作品让很多朋友激动,“以前只是觉得陶瓷是工艺品,没想到还能画成这样?!”陈少岳说,很多朋友没有想到还能把瓷本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都愿意来景德镇尝试下。王沅桢认为,自己创作出来的东西不会让别人认为是工艺品。首先已经脱离了技法语言,更多是把陶瓷作为媒介表达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审美、思维方式,是把自己的语言、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借助陶瓷媒介向大家诉说。
10月20~25日,体现“瓷本绘画”主张的“2015中国书画陶瓷艺术作品展”激起艺术界强烈反响。赵华胜等多位书画大家参观后认为,瓷本绘画是真正方向。央视书画频道、中国美术报等多家权威艺术媒体纷纷予以关注、评析,给予高度评价。
推动“瓷本绘画”,催生新的绘画品类
纵观新中国绘画史,艺术活动如过江之鲫。鲜有找出某种“本”,然后发展成为一个全新的绘画品类。在国画界,周华君数十年从事文物研究和管理,遍观海内外绘画遗物和陶瓷器物,无疑是充分了解陶瓷和艺术史的人。
“材质对绘画来说永远都是在前进。”周华君说,古人先是在岩壁、墙壁上画,接着在布上绢上画,然后在纸上画,今后应该是瓷本。
那么,市场如何看待周华君和“瓷本绘画”?
多年来,景德镇仲安陶瓷文化董事长金仲一直关注并强调陶瓷艺术家的纯绘画性。周华君来到景德镇后,金仲成为最早与其互动的人之一,现在是“瓷本绘画”的忠实拥趸,奔走传播瓷本绘画主张,并作为“2015中国书画陶瓷艺术大展”策展人之一,协助周华君工作。在他看来,瓷本绘画能为陶瓷艺术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培育一个具有明确艺术标准的行业市场。
10月27日,来自山东的鞠燕青及其团队来到卢窑考察。这位资深艺术投资人,15年前加入山东锦伦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该公司拥有一家五星级画廊,签约合作的知名画家有300多位,其中很多都是一线书画大家。目前已经有10多位老师从事瓷本绘画,后续还将有瓷本绘画长期发展规划。鞠女士介绍说,公司从10年前开始带艺术家来景德镇画瓷。一开始只是把它当做艺术家可增加的一个领域,一个艺术品的延伸。周华君的创作和瓷本绘画的倡导,让他们抛弃了这种想法,因为他们看到一个新的门类新的流派出现的极大可能。
“从画廊投资角度看,有了成就已经获得市场认可的绘画大师们来景德镇画出的瓷器,市场上已经需求大于供给。”鞠燕青分析说,如果现在把瓷本绘画整个的概念和内涵成型的话,就是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出来,商业价值、市场价值自然就会体现出来。对于做市场的人来说,谁关注到并进入,就抓到了市场先机。
就在27日当天,杭州、绍兴多家艺术机构也不约而同在卢窑进行创作活动。鞠燕青和他们交流后发现,几家同行同样发现了绘画和瓷器的关联性。不过,他们是先让艺术家“碰瓷”,然后在碰撞过程中发现有意义的东西,产生想法并考虑更好地实现,而不是像她们这样已经开始介入。这说明很多有敏锐眼光的艺术机构已经开始关注这个领域,这将成为以后趋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周华君倡导的瓷本绘画影响。这位为国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国画大家,数十年创作经历之后依然葆有青春激情,捍卫用生命创作的理念。他在一次座谈时说:“我们不需要强迫别人去认同创新的实践和主张,在维护优秀传统的前提下建树创造的成果,这个很重要。绘画是我们自己热爱的事情,为一个艺术家的生存观、价值观和责任感所左右。我们是凭热情去探索推动一个事业。我们不用也没必要期待以后人们能记住我们,而是这件事情有绝对的积极意义。”
大道其行,艺术使徒。希望之光照进现实,需要有情怀、有担当的大画家站在高处挥旗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