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保护与利用并举等级与品牌同升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特约通讯员

汪圣林

浮梁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全县共有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准省保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8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13处,馆藏文物700余件。国家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5处,中国传统村落8处。

近年来,该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多措并举加大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取得可喜成效。为保护好浮梁先辈们创造并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该县高度重视,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文物修缮工作。对瑶里古镇古民居、红塔、“瑶里改编”旧址、双峰塔、兰田窑址、天宝龙窑等10余处较为重要的濒危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投资98万元,用于兰田窑址砖瓦窑买断、考古发掘、保护棚设施建设;投资187万元用于红塔第二次维修、围墙改造及亮化安装工程建设,使县衙、红塔景区面貌焕然一新;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827万元,用在村落沧溪、高岭、瑶里改编旧址修缮消防工程。拨款14万元用于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普查成果书籍出版。文物普查成果丰硕。摸清家底,提升品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自2007年4月启动以来,该县文物普查队走遍了全县17个乡镇、15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普查文物点234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48处),完成了现场勘察、测量、拍照、标本采集,建立了数据库和电子档案,如期圆满地完成了普查任务,并通过省文物普查检查组的验收,使一批有价值的文物等级品牌得到提升。万寿寺摩崖石刻被列为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根据专家意见,全县在普查后申报国保1处,省保6处,新增市保25处,在此基础上,还编辑《浮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图册》一书,通过文物普查,摸清了家底,并注册了“户口”。随之,博物馆藏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丰富并实现了免费开放。建章立制,加大执法。为配合浯溪口水利枢纽重点工程建设,制定了《淹没区文物保护拆迁修复及与考古发掘方案》及《保护措施》,会同省文物考古所编制《文物勘察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批,将具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和散存古建构件进行异地搬迁保护。文物安全得到加强。在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执法力度。他们成立了联合执法机构,不定期对县境内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及时制止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同时制定了《浮梁县文物保护管理措施》,颁布了《红塔、浮梁旧城县衙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岭瓷土矿遗址保护管理规定》,下发了《关于浮梁县古城、高岭、瑶里三大景区收购古建购件和古家具等有关问题的通知》,编制了《浮梁县文物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合理利用,发挥作用。浮梁是江西老区革命根据地之一。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陈毅先后在浮梁开展革命活动,留下许多宝贵的遗迹。全县共有17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点,其中国保1处,准省保1处、市保1处,县保5处。程家山烈士陵园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对外免费开放。瑶里改编旧址设立了陈毅同志领导下的三支红军游击队的革命斗争史、瑶里新四军改编史、瑶里地方史等陈列,供游客参观学习,充分发挥了革命精神传统教育的作用。五品县衙、宋代红塔、瑶里古镇、东埠古街、绕南制瓷遗址、高岭古瓷土矿遗址、新四军瑶里改编旧址、程家山烈士陵园、古县衙廉政教育基地等历史文化遗存,备受当地政府重点保护和利用。千年浮梁瓷韵茶香,原始森林之景,高山流水之音,历史人文之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游客和省内外媒体记者深度感受浮梁文化的多彩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考古发掘成果丰硕。该县确定了30余项保护项目,浮梁工夫红茶、瑶里长明村青狮白象灯、兴田乡潭口村珍珠灯、浮梁青花珠明料煅烧技艺已列入省级非遗目录,县文物部门联合省考古队对蛟潭、东流两处商周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有陶器、石器等文物;搜集整理民间文学135篇、歌谣31首,2支民间舞蹈已收录《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分卷》一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