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无法抹杀的历史记忆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李晓曦

15岁背井离乡参加八路军,用幼小的肩膀扛起枪来打鬼子;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70年的党龄让他见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定了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和信心;从一名普通的小战士成长为副师级离休干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辽沈战役等血雨腥风的洗礼,抚今追昔,仿佛回到曾经的峥嵘岁月,现年86岁的张文涛面对记者的镜头,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乐平乃至整个江西省,张文涛的传奇经历都可以称得上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1930年1月,张文涛出生于辽宁沈阳市兴龙台村(今北市区)的一位穷苦农民家中。龙台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传统村落,少数民族锡伯族世代聚居于此。但上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觊觎中国,东三省成为军国主义铁蹄践踏之下的“前哨”。龙台村在劫难逃。张老含泪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自己还小,面对毫无人性的日军,年幼的自己是既怕又恨。加上,家里的大人反复叮咛,别出门,以免被鬼子逮住。张老说,躲在屋梁上、门缝里经常可以窥见日军凶残的暴行。“进村来,他们杀人基本不用子弹,直接用刺刀挑就是了,就像叉萝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真不敢相信这种事实!”日本鬼子的兽行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斗志。1945年8月,年仅15的张文涛加入了八路军。虽说,即将战败,但鬼子仍不甘失败,继续他们色厉内荏的凶残本性。就在日军投降前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张文涛亲自经历了沈阳绣水河子的一次激烈战斗。八路军现场俘获几百名日军。“那会儿刚当兵,只有枪那么高。组织上安排我和其他一般大的战友看守战俘。我记得当时集中关押的战俘有好几百人。但八路军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缴枪不杀’的指示,使大多数战俘战后得以清遣回日本。”虽然大家恨日本鬼子恨得牙痒痒,但在八路军严明的纪律面前,咬咬牙忍住,还得优待俘虏。“战争是极少数军国主义发动的,很多日军战士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和我们一样被迫背井离乡,被迫举枪杀害无数无辜的中国人后,他们同样心存愧疚。特别是我们军的英明政策感化了他们,其中一些俘虏主动加入我们的队伍,与我们化敌为友。”张文涛告诉记者,当时有两个战俘甚至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记得他们一个叫万元香,一个叫甲洲。那时我任排长。南下时,他们一直追随八路军。两人还先后入党了。”作为甲洲的入党介绍人,张文涛一直记得这段特殊的情缘。解放后,他还通过关系托人到日本大使馆打听他们的二人消息,但他们被遣送回日本后,就杳无音讯了。“估计是被处置了,日军军国主义对待战败后回国的军人是很残酷的,下场肯定惨得很。”

东北解放后,张文涛随八路军一路南下。抗战的艰难让他初尝战争的沉重代价。“我们死难人数达3500多万人啊!这笔血债记忆太沉重、太深刻了!”为了让贫苦百姓过个好日子,在打仗时,张文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5次立战功,4次受嘉奖。后随部队辗转到江西鹰潭、吉安、上饶等地,与战友一起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如今,每逢天气变化,张文涛的右手都会隐隐作痛,那被炮弹炸伤的贯穿全身的疼痛令他刻骨铭心。正是在一次战斗中,作为炮手指挥的张文涛在举旗示意战友发炮时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与死神擦肩而过。张老说,战争是残酷的,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

2009年,作为江西省唯一一名老干部代表,张文涛受邀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观礼和国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到祖国日渐强盛起来了,心潮澎湃。在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并默哀时,张文涛再也止不住流下了热泪。他说,“当时村里与我同时参加抗日的6名战友全都牺牲了,只有我幸存了下来,战争太残酷了!”

正是亲历了战争的洗礼,张文涛格外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离休后,张老没有闲下来。他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记忆无法抹杀。当前,日本右翼分子和军国主义企图妖魔再起,为日军侵略罪行翻案,并妄想继续奴役亚洲人民,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警醒,不能忘记那段历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为了让下一代更好地牢记历史,奋发图强,自2010年担任乐平市关工委主任以来,张老进车间、企业、学校、军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达700多场,观众近50万人次。1996年,张老被民政部、解放军部政治部授予“全国军队离休干部先进个人”,2007年参加建军八十周年英模大会,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荣誉越多,责任越重,张文涛说,他现在最大愿望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更多的青年人讲解抗战的经历,让大家牢记这段永远无法抹杀的历史记忆,奋发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