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万慧芬
文/图
11月12日,对于很多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投递员们来说,一场“大战”才刚刚开始。经过“双十一”的全民网购狂欢节之后,市邮政分公司的包裹量突增。当天下午,记者来到该公司火车站投递组,在满场的包裹缝隙间隐约看到了投递员徐素娟和同事们一起忙碌的身影。
风雨挡不住投递员的脚步
12日下午3:00,徐素娟清点完毕后,把一个个包裹装进电动自行车后面的大箱子里。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看只是包裹装车,里面也大有学问——只见包裹在箱子里面像砌墙一样,一个紧挨着一个,没有浪费一点空间。不一会儿,30多个包裹都被装进了箱子,再加上电动车的其他地方,一辆小小的电动车竟然装了40多个包裹,这还不算投递包里装着的报纸。徐大姐用雨布把装好的包裹和报纸包得严严实实。满满当当地电动车上,剩下的空间只有一个座垫。
下午3:10,外面依然下着大雨,天气又冷又湿。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是没人愿意骑电动车上街的,更别说载着这么多的包裹。如此坏天气,也让街上的行人少之又少,徐素娟却冒着风雨,开始了下午的投递。
雨水淋不湿投递员的包裹
“下午好,这是您的报纸。”徐素娟投递的第一站是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徐素娟将车停在学校门口后,立即从邮包里拿出要投递的报纸,快步走进值班室,礼貌地递给值班室的工作人员,然后又拿起手机,对着包裹单打电话给需要投递包裹的几个客户。打完电话,她又迅速骑上车赶往下一个投递点。
虽然提前打了电话,但是客户还没到。徐素娟小心地揭开雨布,取出要投递的包裹,又细致地用雨布把包裹箱包好,然后把要投递的包裹像呵护小孩般塞进自己的雨衣里,站在飘雨的屋檐下等待。大概等了5分钟,客户张先生终于打着伞来了。徐素娟从怀中拿出包裹,交到张先生的手上。张先生拿着带着温度、没被一滴雨淋到的包裹,感动地说到:“大雨天送包裹真不容易,包裹呵护得这么好,太感谢你了!”徐素娟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快点回去吧,别让包裹淋湿了。”
每投递一次包裹,徐素娟都要重新用雨布把装包裹的箱子包好,避免包裹淋到雨水。一个下午,这样重复的动作有40多次。虽然雨一直在下,但她投出的每件包裹都是干的,而她自己身上早已被淋湿。
天黑遮不住投递员的道路
晚上6:00,天已经黑了。经过一下午的投递,徐素娟车上的包裹已经投递得差不多了,此时她来到了当天最后的投递点——602所的智能包裹柜,把已经与客户协商好的包裹一个一个入柜。
“现在我们邮政也越来越现代化了,你看有了这些智能包裹柜后,只要跟客户约好,就可以把包裹放在这里,真是又方便又安全。”徐素娟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说道。
“徐大姐,今天的工作结束了吗?”记者好奇地问道。
“还早呢,这还有很多广播电视报要在602所的小区里进行投递”。“报纸明天投不行吗?”徐素娟坚决地说道:“这绝对不行,当天的邮件必须当天投完,这是我们的服务要求。你有所不知,订这类报纸的基本上都是602所的退休老人,每天看报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我们要是一天不去,他们会难过的。”
“小徐,这么晚了还送报纸,我以为今天下这么大雨你不来了,快进来,喝热口水。”
“李工,不喝了,还有很多报纸。‘双十一’包裹多,来晚了,请您谅解。”
“哪里的话,这么大的雨,我还在想要不要跟你打电话叫你别来了。但又想,跟你说了也没用,这么多年来,你从来没有少投过一天。”
听着徐素娟和用户的对话,记者对投递员的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每一位邮政投递员心中,每一个包裹、每一封邮件都是用户对邮政的信任。
送完了李工的报纸,徐素娟再次骑上电动车,在一栋一栋楼宇之间来回穿梭。雨夜,又黑又凉,徐素娟依然在投递的路上坚定前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