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宾,这是景德镇人所皆知的名字,悲壮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因为他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为陶瓷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童宾,字定新,又名广利,他的事迹从明万历年间起一直流传到今。童宾投窑焚身后,不仅全镇窑工把童宾奉为本行业师祖——广利窑神、风火仙师,而且广大陶工也视童宾为心中崇敬的神衹之一。不少陶工纷纷把童宾老家的亲族作为自己的亲朋好友,世代往来,并特意请画师绘制两面飞虎大旗,赠送童家珍藏。也就在这期间,烧窑业定出特别行规,20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并举行迎神庆典。每逢开禁迎神时,全镇陶工视为盛大隆重的庆典,看成一件特大喜事,不仅庄严隆重,又尽现豪华热闹。大小窑户人家以及工商界人士,不吝用途,尽力攀比张罗,即便平日吝啬之人也慷慨将钱出手。扎台阁,舞龙狮,放鞭炮,请鼓乐队,大摆酒席;扮装台阁上的童男童女除了浑身簇簇一新的戏衣袍套、凤冠霞披外,更有那硕大的金项链、金颈箍、金手镯、金戒指、金脚镯挂满一身。这全行头都需要用钱投入。有不少百姓说,这是有钱人家借庆典之机故意摆阔,为自己和自家孩子扬名。这种说法自然也有几分道理。
1933年的那次迎神庆典活动,把历史以来的迎神庆典规模、场面、热闹、奢侈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说空前绝后也并不为过。游行队伍出动台阁100多架,30多支龙队,舞狮子,打蚌壳,踩高跷,扮地戏……走在最前面开导的是标有风火仙师4字的一对大红灯笼,紧接着是从里村童家恭请的两面飞虎大旗,后跟20余人组成的军乐队,再是标有肃静回避、金爪月斧等字样的执事牌,然后台阁、龙狮依次排来,之后香亭宝鼎、鼓乐笙箫,恭迎风火仙师乘轿,最后是信士弟子骑马坐轿、捧香背烛,最后压阵的则是4人扛的大鼓加铜锣。
独具一格的是里村童家乡民制作的4架台阁,台阁呈圆形,高度6米多,上下8层,每层向不同方向旋转,下底圆面,直径约4尺。从底座至尖端,圆面渐小,形如宝塔。台阁上面不设真人造型,摆放的是木雕人物。每层外围用玻璃作栏,在阳光的映射下,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熠熠闪烁,流光溢彩。台阁由8名壮汉抬着,还有4人牵着台阁顶端拖下来的红绸带,其作用是保障台阁的平衡。有好奇的观众把手抬高,轻轻掀开台阁底下遮布一瞧,原来里面端坐1人,此人聚精会神操纵手中木盘,木盘上牵拉着粗细不同绳子。
里村童家制作的4架台阁
,高大不失精巧,富丽不失雅致。他们精心设计制作的台阁费时3年之久。因为童宾不仅是他们敬仰的心中之神,更是让他们为之骄傲的祖先。
还有陶瓷针匙业扎的“吹箫引凤”,也是独具匠心,别开生面,引来一批批人争先恐后靠拢围观。这“吹箫引凤”用瓷器调羹摆成白凤凰羽毛,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当时而言,够得上新颖别致的陶瓷艺术佳作。
现已作古老辈人在几十年前提到1933年的庆典这事,感慨回忆道,这可是他们生平第一次碰到过这样的热闹场面。几天内,全镇万人空巷,除实在不能挪步的老者与卧床病人外,老老少少,扶老携幼蜂拥上街观热闹。周边乡村以及邻县乡民络绎不绝,也来镇上凑热闹,几条主要街道挤得针都插不进。那锣鼓鞭炮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前街、后街地面一路爆竹碎屑达寸厚。这次迎神庆典活动,当时有人保守估计,耗费银元六七万之多,相当于1万4千担米价,这在当时人民普遍处于贫穷状态的“草鞋码头”,不能不说是个天文数字。
自明末以来,每20年一届的迎神庆典活动,在1933年最终落下帷幕。如今,像这样严重浪费人源财力的做法也不宜倡导。但是,童宾崇尚技艺、敢于担当、勇于牺牲、毫不利己的精神应当传承发扬,因为这是瓷工精神、企业精神、民族精神。今年,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窑神”童宾青铜雕塑已正式揭幕亮相,这既是悠久陶瓷文化的更深层次的传播,又是童宾精神的弘扬和继承。我们深信,千年瓷都窑火一定会薪火相传,陶瓷产品将持续争艳斗彩,陶瓷的人文精神必定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更加发扬光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