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难忘当年山乡情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段谱福

时光荏苒。不觉一晃眼还有两个月时间我就步入古稀之年,人老了喜欢怀旧,年轻时经历生活一幕一幕在脑海里萦绕,特别是上个世纪1968年10月28日我从市粮食局机关下放浮北山区——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在那里劳动生活,与农民兄弟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情愫的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难于忘怀。心里早就想旧地重游,去看看老房东的后人和可敬可亲的乡亲们。

初秋的一天,阳光灿烂,清风送爽,早晨太阳露出笑脸,我和老伴坐着女儿驾驶的汽车,在蜿蜒平坦的水泥路上风驰电掣地前行,不到2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江村乡严台村。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栋栋农家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水泥路将村庄如珍珠般串起,一片片田野布满成熟的果实,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蕴含着幸福——呈现出一幅崭新的田园生活画卷。

老房东的孙女英姿及乡亲们早已在村口迎接我这个当年的小伙子,如今的老头子。

老房东的孙女英姿家是一幢二层楼洋房,走进大院,院子内一棵大樟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满院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娇美素洁的海棠花、姹紫嫣红的月季花、清香淡雅的茉莉花等,迎风绽放争奇斗艳。

走进厅堂更让我大吃一惊,室内装潢豪华,吊了顶,装了镭射灯,彩电、电脑等家电、家具样样俱全。

英姿当年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如今生了一个女儿和一对龙凤胎,当了奶奶、外婆了,听说我要来,特意把十几里外两个女儿女婿都叫来帮忙了,午餐太丰盛了,足有20几个菜,鸡、鸭、鱼等全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野菜,色香味形的农家菜,让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我们一边吃、一边聊起当年劳动生活的往事,遗憾的是老房东两夫妻早在30年前已作古了,要不然他老人家看到自己的女儿如今过上这样幸福生活该有多么欣慰。

饭后休息片刻,在老房东的孙女英姿的陪同下,我和老伴及女儿在村里转了转、走了走。40多年前年轻伙伴如今已经快古稀的老支书介绍了严台的今昔,他说,严台村起源于东汉光武年间,至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2008年12月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这里又是历史悠久的茶乡,茶园达3600多亩,茶叶收入约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1915年,生产的“浮红”茶还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浮茶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也有生动的描述“今夫浮梁之茗冠于天下,唯清帷韾系其薄者”。如今严台茶农在采茶制茶上做文章,采取精采细制以高中档茶为主,茶叶已成为赣皖茶商的抢手货,收入也翻了一番。听了老支书的介绍,我为严台如此大的变化感到无比高兴。

当年,我来农村什么农活都不会干,就是老房东夫妻俩手把手教会了我砍柴、捆柴、栽秧、插禾、摘茶、割禾……在劳动中,我与老房东一家及乡亲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如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栽秧的情景——老农们把一板板绿油油的秧苗从秧田送到等待栽禾的田地边,只见他们熟练地轻抓起一把秧苗,胳膊稍稍用力向上一扔,手里的秧苗在空中一道优美的弧线,随后“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纷纷扬扬坠入到平整如镜的水田里,伴随着欢快热烈的“呔呔呔”的秧苗落水声,乡亲们脸上满是喜悦,此情此景让我看得目瞪口呆,连连大喊好好好。

我刚刚栽秧时,出了不少笑话,没有一棵秧苗能栽进田地,全飘在水面上,脸上身上全是泥水,老房东耐心教我栽秧,慢慢地我栽的秧虽然歪歪扭扭,不成排不成行,老房东却还鼓励我说,不错,不错,有进步。插秧虽然不像挑担一样是个力气活,但毕竟是一件低头弯腰、手脚并用的农活,加上我个子高、腿长,时间长了腰酸背痛吃不消,走起路来蹶着屁股勾着背,两条大腿酸痛得几乎挪不开步了,活像一头疲惫不堪的老牛。经过老房东的耐心传授下,我终于学会了栽秧,在不知不觉中插得中规中矩,整齐均匀。

老房东对我不仅是劳动中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益友,对我关心备至,有一次上午我偶感风寒,连续几天,高烧不止,村里的赤脚医生又到别的村出诊了,他硬是饿着肚子,来回走了20多里路,赶到公社卫生院请来了医师给我诊病,吃了药,退烧后,又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土鸡蛋给我补充营养,在老房东两夫妻的精心照料下,我身体很快康复了。

两年后,我上调回了机关工作,再也没有见到老房东两夫妻了,这是我终生的遗憾。

一天很快就要过去,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了山乡朴实勤劳的乡亲们,在回景的路上,女儿问我这次重回江村严台有什么感悟,我感慨地说,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人生活变得更好了,山变得更翠了,水变得更清了,人变得更美了。总之,青山滴翠,空气清新,环境怡人,绿色生态,无不散发山乡田野无穷的魅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