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小平:凭细微痕迹还原案件真相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景德镇日报

本报记者

万慧芬

在珠山公安分局的一间办公室里,胡小平在一个角落为自己搭了一个工作台,上面摆满了刑事侦查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器材。胡小平就在这里工作。

作为一名刑警,胡小平的工作中没有警匪剧里时常出现的枪林弹雨的场面,日常工作中的他更多的是与各类指纹、痕迹以及装满了各种化学试剂的瓶子打交道,若不是那身庄重的警服和威严的肩章,真想象不到在这些瓶子背后,就有可能存在破获案件的重要线索。

2000年8月,23岁的胡小平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被省人事厅、公安厅选拨录用,按政策异地分配至景德镇市公安局珠山分局。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从事刑警工作,先后担任侦察员、技术员。2007年12月,他成为了一名刑事影像技术工程师。

胡小平在2002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2009年度和2010年度均被分局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度、2009年度被市公安局评为先进个人;2010年度被分局通令嘉奖一次。另外,他还多次荣获珠山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以及珠山区“百名珠山风采人物”、

市优秀人民警察、瓷都百佳政法干警、市感恩教育先进个人、市五一劳动奖章、市道德模范、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中国好人榜之见义勇为好人等荣誉。2014年,他入选成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青年人才库专家。

谈及胡小平,让珠山公安分局刑侦技术中队中队长占叶长记忆深刻的便是十多年前的一起抢劫杀人案。

2001年,胡小平24岁,还是个刚刚参加工作才一年的毛头小伙子。当时,一对青年情侣在莲花塘谈恋爱时遭到两名外省越狱逃犯的袭击,被劫持至莲花塘山上一废弃防空洞中。女子趁机逃了出来,但其男友不知所踪。接到报案后,巡警带着警犬在山上搜寻了12个小时,却始终没有找到被劫持男子。接受勘察任务后,胡小平偶然发现山上有一处树叶上有几滴血迹,便沿着血迹往前追,最后,血迹消失在一座坟墓前。

胡小平立刻在附近仔细勘察,凭借着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观察能力,他确认这座坟墓前的土是新的,立刻用手扒开土堆,只见一只鞋子露了出来。原来,男子被劫匪杀害后,被推入墓穴掩埋。此重大发现使案情有了重大突破,后案件成功侦破。“连警犬都没能找到被害人尸体,胡小平竟然做到了。”为此,同事们戏称胡小平的鼻子比警犬还厉害。

尽管大学所学专业与刑侦技术工作毫不相干,但本着“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专一行”的信念,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积累了数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为了对痕迹物证作出准确的分析,他不仅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工具——整套的扳手、各式老虎钳和起子、木工用的电钻、泥工用的电锤和切割机、专业液压剪、自制的撬棍、拆锁工具、女人化妆用的小工具、修表的专业工具等——还对这些工具进行了认真研究。就是这样不断地充实和反复琢磨,炼就了他火眼金睛的本领。十余年来,胡小平共勘察各类案件现场3000余起,参与破获、取证各类刑事现场700多起,其中命案60多起。正因为他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同事的广泛赞誉。

虽然自己的战场在后方,但是胡小平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人民警察的身份。2010年1月5日上午,珠山公安分局门前响起了一阵长久的爆竹声,一对青年夫妇,其中一人手持一面大红锦旗,另一人拿着红纸写的感谢信,要感谢胡小平的救命之恩,要感谢分局领导培养了这样的好民警。感谢信上写着:我们全家万分感谢好民警胡小平,他从火海中救出了我们的小儿子,是我全家的大恩人、大救星。

通过被救儿童的母亲涂女士的叙述,胡小平的同事们才知道,在当年1月3日的一场火灾中,胡小平不顾个人安危,从火海中救出了一名6岁的儿童。

“干我们这行,就得要吃得了苦、熬得住累。”在采访中,胡小平这样告诉记者。

是啊,在工作当中,他们没有冲锋陷阵的惊心动魄,也没有案件破获后的掌声与鲜花,但他们有通过艰辛和努力获得真相、锁定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讨回公道的激动与喜悦。他们也许不如电影、电视剧中渲染的那么神通广大,但真实版的他们,用博学、坚韧、耐心和执着,为警方快速高效的破案和检方客观公正的诉讼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