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演顺一生可谓经历丰富,充满传奇色彩。他当过农民,做过文书、公务员,当过兵,之后又皈依佛门。社会角色转换较大,但自小喜欢书法的秉性却始终不渝。可以说是因字结佛缘,三乘定慧;净心悟妙法,渐入佳境。
释演顺号净明,别署文吉,俗名司步群。1968年出生江苏东海县,自幼酷爱读书,十二岁时即刻苦练习书法,拜当地名家张之为师,长大后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在张之先生指导下,由唐楷入手,临池日课,待架构既立,刻意于汉隶,《张迁碑》、《朝侯小子残石》等。
1996年,释演顺参加鄂州莲花山碑林工程建设,得以知见历代名家碑帖,由此对书法艺术愈加产生浓厚兴趣,每天习书不辍。2007年梦缁衣抱钟,发心“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礼庐山铁佛寺妙乐法师出家。2008年10月在湖北黄梅五祖寺受具足戒。历任典座、书记、知客、副寺、监院、首座等执事。并蒙恩师摄受,打过25个饿七,其间曾连续断食,五祖戒期前后曾断食66天,方知师恩浩大,恩师加持之力诚不可思议。于是,过午不食,夜唯一坐,身心逐渐净化,感应之事,唯心自明。
然而,释演顺礼佛诵经之余,仍一如既往倾情于书法艺术。只要一有闲暇,他便用功临池,以抄经为佛事,乃至刺血为墨,先后抄写了《弥陀经》两部、《楞严咒》两部以及大德法语等,深切感受到书禅一味,既是道德的修为,又是心灵的洗礼。
释演顺学佛的最初动机是为了“参透生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心性。他用毛笔书写吾心,将汉字生命化、情感化,以对自心自性的参悟来观照人生和宇宙之心,以书艺形式表达佛文化思想,弘扬佛法。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书艺,释演顺于2013年参加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毛国典书画工作室学习。2014年又拜书坛耆德金伯兴为师。
当年出家时,释演顺写过一首《出家偈》:“即今休去且休去,若欲了时无了时。圆满僧相从昔愿,一句弥陀净心持。”这种修行的境界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佛教自东汉传入以来,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靠佛教经典。因此,弘扬佛法离不开写经与抄经,历代僧人中不乏杰出的书法大家。书法由于佛教的开展、活动而得以保存、流传;佛法又由于书法艺术的传播加速了弘扬的进程,两者相辅相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014年春节期间,释演顺发心用隶书抄写《金刚经》,作为清心之本。《金刚经》是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共5175字,金刚者为不可坏,譬喻法非生灭,非有为,法尔如是。在两个多月时间里,释演顺净手焚香,极尽虔诚。以四尺宣纸横幅相接,其间有一字或一笔画不如意者,皆从头开始。
在中国书法的众多书体中,喜欢隶书的人不在少数,认为它既好看又好学。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要写好隶书,难度很大。隶书的结体原则是“横平竖直,左波右磔,蚕头燕尾,蚕不双设,燕不双飞。”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但字的结体变化万千,非常微妙。
难能可贵的是,释演顺在书写中尝试打破隶书习惯性的结体方式,在保持重心平稳的原则下,于横平竖直中求变化,正者斜之,聚者散之,纵者收之,收者纵之,平齐者参差之,极尽变化之妙。其字里行间,既有魏碑、唐楷和行草的蛛丝马迹,又可看出,作者是以弘一法师的瘦长结体化入隶书,变隶书宽扁为瘦长,味道醇厚、情趣幽深。再参以邓石如隶书运笔等特点,于撇捺笔画结尾变收笔为轻提,使书法面貌立见轻灵,融汉碑、清帖于一体,取法传统,做到了继承和创新并举、古雅与灵动共存,清丽与刚劲相融。整幅作品长28米,高0.78米。前呼后应、一气呵成,禅意浓浓撼人心魄。
2014年7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毛国典先生观看了释演顺书写的《金刚经》长卷后,欣然题写《金刚经》偈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于卷首。同年8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金伯兴先生题写了《金刚经》另一首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于卷首。这两位在全国书法界颇有影响的书法大家的题字使得这部《金刚经》长卷更具收藏价值。
近年来,释演顺苦心钻研邓石如隶书,观其隶书作品,用笔凝重、古朴、简练,他以篆意写隶,佐以魏碑的力气,结体谨严方整、不取妍媚,章法舒缓自然、书风浑厚雄健。从工整干净的卷面、力透纸背的笔力中,可看出作者书写时一丝不苟、端严恭谨的态度。
他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隶书:书法小品:《厚德载物》四字属于一种“隶变”,从结字到笔画都进行了大胆的变化,参与篆意,显得秀丽平和,俊雅圆润;而“佛”、“龙”两幅作品则是笔酣墨饱,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极其神韵。
释演顺在立身佛门的修行生活中,视书法为艺术生命,又在书艺的思维训练中,静心体悟着人生真谛。他认为,中国书法艺术与佛文化精神融成一体,中国佛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现在的书坛浮躁,求名求利者甚多,而独自静养清修,领略书法真谛的人,愈见少了。他相信书法在现代佛教中的前景是美好的。出家僧人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心态,一定会取得成绩,另外还有佛教思想的指导,可以放下万缘,对书法可以进行参悟。同时,寺院本身就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场所,对联、碑刻已融入僧人的生活,不管电脑如何普及,僧人还保持抄经、写经的良好传统。
天竺青灯伴古佛,晨钟暮鼓吟经诵,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以心境澄澈空明故,造就了释演顺书风平和秀雅,端庄劲健的艺术特色,成为佛教界具有专业水准的书法家。其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并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还被日本、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友人收藏。
释演顺习书之外,亦好国画、摄影、诗词等,且各有建树,其中,2015年获得第四届全国“菩萨在线佛之光影知恩报恩摄影大赛”般若一等奖。同时,无论在艺术的淬炼或是人格的修为上,都使其升华到一定的境界,因此被誉为德艺双馨的佛门骄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