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支难以忘怀的歌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乙未年终岁末,我在洪都南昌,在自家的阳台上,在温暖的冬阳下,捧读浔阳区政协主席文建华交给我的即将付梓印刷的散文集《那年那月——九江知青谈忆录》手稿。读着读着,我渐渐进入了角色,我的思绪随着书中一个个当年知青的深情述说,飞得很远很远。我的心和他们的心连在一起,我的眼泪溢了出来。为这些当年“不幸”的知青,更为如今这些很“幸运”的知青,而唏嘘,而感慨,而流泪,而欢欣,而鼓舞。

是的,他们是不幸的,他们赶上了“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要到广阔天地“经风雨,见世面。”但他们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那个火红的时代,造就了他们,成长了他们,辉煌了他们。使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也正如亚圣——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是吗,书中有好几位我所熟悉的当年的知青朋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比如说,曾经下放九江县新洲垦殖场的南昌知青陈世旭,后来成为全国著名作家。改革开放初期,以小说“小镇上的将军”风靡全国,成为中国文坛的杰出代表。谁能说,陈世旭笔下的小镇跟九江县新洲垦殖场没有联系呢!谁又能说,陈世旭后来取得的巨大的文学成就,跟他下放九江县新洲垦殖场这段经历没有必然的关系呢。可以说,陈世旭下放九江县的知青经历已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富矿,可以源源不绝地开采。比如说,1968年,当年15岁,从九江二中初中毕业即奔赴修水农村的吴锦萍,由于自身努力,业绩突出,后来被推荐上了著名的上海纺织工学院,再后来,在各个岗位上历练过,最后从九江市副市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谁又能说,不是修水农村的山山水水滋润了吴锦萍;不是修水淳朴善良的农民,培养了吴锦萍呢!又比如说,同是1968年,同是年满15岁,同是下放修水农村的彭群林,同样是因为知青这段经历,当年经过考试和工农兵推荐,被录取到江西共大总校学习。后来,彭群林先后担任过九江市妇联主席,九江市政协副主席和九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成为众多知青中的佼佼者。谁又能说,不是修水的大山和那些普普通通的山民给了彭群林智慧,给了彭群林灵感,给了彭群林力量,给了彭群林做人做事的标杆呢!才使以后的彭群林取得如此成绩、从而如此出类拔萃呢!

我们说,何止是陈世旭,何止是吴锦萍,何止是彭群林,本书的所有知青作者,都是成功者,都是佼佼者,都是后来各条战线的代表人物。很多人有今天,也正是有了当年的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知青生活。从文中得知,更多的人对那段生活洋溢的是感激、是感谢、是感慨,而不是懊悔。正象彭群林所说:“我永远感谢哺育我成长的农村,永远感谢朴实无华的农民,她让我受益终身。”诚哉,斯言!壮哉,斯句!我想,这并不是彭群林一个人的心声,而是整整那一代下放知青共同的心声。

乙未年的12月,我和文建华主席,在美丽的浔阳江畔,在迷人的甘棠湖边,在他的办公室里,在温暖的冬阳下,侃侃而谈。曾经长期担任过浔阳区委常委、副区长,区政协主席等多个职务的文建华告诉我:“浔阳区,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远的不说,就说当年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九江市就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奔赴九江地区的广大农村。他们在青山绿水间、在穷乡僻壤里,放牧着自己的青春,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有的人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如今这些人渐渐老去。作为九江市首善之区的浔阳区政协主席,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段历史,记录好这段历史,传承好这段历史。这就是我们策划、编辑、出版这本散文集的初衷”。

是啊!保护好,记录好,传承好。文建华的一番话,说得太好了!据我所知,自政协浔阳区第七届委员会履职以来,在文建华主席的强力推动和亲自策划下,他们已经实现了5年前确定的“一年一本书”的文史工作目标。摆在我面前的5年来的5本书,可谓:厚重经典、各具特色。不是吗!《百年大中路》,带我们走进了曾经的大中路的那段繁华历史;《百年莲花池》,使莲花池历史“遗存”在棚户区改造中得以妥善“安排”;《浔阳拾遗》,令古城浔阳的历史渊源得以保存;《票证岁月》,勾起人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岁月回忆;这不,即将付梓印刷的《那年那月——九江知青谈忆录》再现了韶华渐逝的九江知青的亲身经历。这5本书,可以说是,立足浔阳,放眼江西,走向中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作为读书人的我,对这5本书,可谓是喜爱有加,爱不释手,倍加珍惜。觉得近5年来,浔阳区政协文史工作的路子,走对了,走好了,走踏实了,走出成绩了。

不是吗!据笔者了解,到目前为止,放眼九江市13个县、市、区的政协乃至于江西省100个县、市、区政协,5年来一年出一本如此厚重、如此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的散文书。浔阳区政协是头一份,唯一一个。其担当感和责任感,令人钦佩,使人动容。禁不住啧啧称赞,连竖大拇指:浔阳区政协,文史工作,好样的!

我们知道,散文有别于小说的最大特征,便是真实!换句话说:“真实,是散文的生命“。通读完《那年那月——九江知青谈忆录》,便觉得,同样真实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无论是上篇:经历·故事·风采;还是下篇:艺苑·文摘·附录。所收的几十篇文章都是当年由九江市下放到各县的知青和由外地下放到九江市所属县的知青们自己亲自所写。所写的内容都是知青们当年的所经、所历、所感。可说,首先是,作者真实;其次是,内容真实。读着读着,使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不由得和书中的他与她同呼吸、共命运。如吴清汀在“我的知青生活片断”一文中写道:“接下来是整个冬季的挑土修堤劳动,知青们每天都拖着沉重的身子回宿舍,但无怨无悔,最大的问题是吃不饱……到了夜里,有的同学偷偷跑到队里的地里去拔些萝卜来吃,饥饿迫使同学们不得不犯一些小错误,被社员们发现后,也没有批评我们。”如此接地气的文字、如此真性情的文字、如此温暖温情的文字,想不打动人都难。第二大特色,是美。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徐志摩说:“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是人,都想飞!”如刘智真在“冯家村里的好年华”一文的结尾中写道:“40多年过去了,知青生活,那青葱的岁月仍清晰地映在我的脑海,那生活艰苦却精神富有的劳动体验,那知识青年之间的纯真友情……她时时启迪我,鞭策我,激励我,让我一直恪守职业准则,认认真真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如此质朴的文字,无不洋溢着情感的美、述说的美、文字的美,正像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所说:“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而且笔者发现,这种质朴的美,不是一篇、两篇,而且是洋溢在整部散文集中。这些知青作者,严格地说,并不是每一个知青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都有非凡的文字能力,而此刻,他们却都能写出如此美妙动人的文字,关键还是在于情感到位了。这也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美,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的,没错,在这里、在书中、在此刻,几乎所有的知青作者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他们是那般的亲切、亲近、可爱,他们都无愧于美的使者的称号。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1982年,中央电视台当时热播的一部电视剧《蹉跎岁月》。那时,20韶华,正在江西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我,每个星期盼望的就是到系里的电视室里看《蹉跎岁月》。由郭旭新和肖雄分饰的男女主人公柯碧舟和杜见春的喜怒哀乐,一直牵挂着我,感召着我,激励着我!我为男女主人公的命运时而唏嘘,时而欢笑,时而哭泣。“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河会唱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人们心弦的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每每听到这首深情的歌曲,我便和当年的知青们一样,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浮想联翩。

是啊!青春的岁月,真的像条河!流走的是年华,留下的是记忆。而《那年那月——九江知青谈忆录》这本书的出版,就是要留住在那个特定年代里千千万万知青们的集体记忆,就是要让这支难以忘怀的歌,一直响在广大知青的心头。不是吗!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一切,终将留下美好的回忆!正如著名诗人舒婷所说:“撒出去,失败者的心头血;矗起来,胜利者的纪念碑。”谨以此文献给书中的知青作者和与他们相同命运的千千万万的广大知青。同时也献给广大读者和本书的策划编辑者。是为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