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在商周即封艾侯国,建都龙岗坪(今渣津镇龙坪、水车村),为江西境内出现最早的两个地方政权(艾、应)之一,是继山背文化之后,修水最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标签。传统的历史文化,既是人类历史的总结记录,又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向导,学习、研究和传承历史文化对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笔者对艾侯国和古艾文化认识比较粗线,形成此文,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方家和有识之士共同关注、探讨古艾文化,达到兴起修水古文化研究热潮之效。
一、寻踪:尘封的历史印记
1、艾侯国历史沿革及其管辖范围
《左传·哀公二十年》(前475年,吴夫差21年、越勾践23年)记载:“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遂适楚。”《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史料详实,可信度较高。这里的“艾”即指渣津龙岗坪之“艾侯国”。
宋人罗泌《路史》记:“艾,商侯爵,有艾侯鼎”。《黄长睿·钟鼎遗文》载:“商,艾侯鼎铭云:维无祀王命艾侯作鼎曰,锡尔侯,丰尔稼穑,使尔子子孙孙永保用享”。鼎为中国古代政权的象征,由此可知,艾在商朝为侯国无疑,说明艾侯国已是商朝势力延伸赣鄱地方体现点。
《江西通史》载:周王朝对江西地区的统治主要是向江西境内的“雁”地和“艾”地派驻了“监”,以加强其对该地区的统治。春秋为艾邑,先属吴国管辖,公元前504年吴败楚后改艾侯国为艾邑。越灭吴国,艾邑受越国控制。战国时期,越国攻楚,为楚国所败,艾又为楚地。秦汉时置艾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除艾县,并入建昌县,到宋朝时,龙岗坪仍称艾城,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渣津龙岗坪为中心的修水流域一直以“艾”为名。
史书记载,古艾侯国所辖范围包括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等修河流域一带及靖安、奉新、安义一部分地区。目前所知,除渣津存在艾城和艾城桥等一些古艾文明遗迹或遗址外,永修、武宁县还分别沿袭有“艾城镇”和“古艾镇”的名称,其它的均已轶散,不可考。
2、艾侯国国都遗迹
《宋史·郡县志》说:分宁,古艾地也,县西一百二十里,龙岗坪有艾城存焉。明嘉靖《宁州志》载:“艾城在州治西一百里崇乡四十九都龙岗坪。”并附注释:“春秋时为艾子国,自汉以后为艾县,隋开皇九年省入建昌,今故城存焉。”清道光版《义宁州志》卷二《艾县考》中有:“南昌之州,龙安之场。上缭艾县,古城之岗。”上世纪80年代,龙岗坪水车村出土一块宋代墓碑,碑文载:“嘉祐二年,丁酉岁十月六日己酉,葬于龙坪古城之西,从先翁姑营也。”由此可知,龙岗坪至少在宋代有一座古城或古城遗迹存在。时至今日,古城早已不复存在,古城规模、布局、功能等基本信息,文献没有明确记载,有待通过考古或其它手段进一步考证。
3、陕君墩大墓
陕君墩是渣津镇朴田村的一处古墓,与龙岗坪遥遥相对。该墓由条石和斜石所砌,可分为三部分:前面部分为通道,长2.3米,宽1.2米,现在高度为1.5米;中间部分为供奉厅,长3.45米,宽3.4米,现在高度为3.35米,从1.73米处开始为八边形,然后逐层叠开,向上缩小,八层后到顶,顶上洞口直径60厘米;后面部分为墓室,长3.1米,宽2米,现在高为2米,顶部为鲤鱼背形。
此墓发现于清嘉庆年间,早年被盗。相传西汉末年,王莽曾在此避难,果真如此,是否能证明这是一座不会晚于西汉的古墓,又会与艾候国有怎样的关联,是否为某位“艾侯”之墓?《义宁州志》载:“按此或逸周书、武王时艾佚侯之陵也。曰陕君者,武王都陕,艾受封于陕。故名与之。”文意为,此墓可能是周朝时艾佚侯的陵墓,因艾佚侯受封于周武王,而武王都城在陕西,故其侯君之墓,唤为陕君墩。
二、解读:湮灭的历史之谜
1、庆忌出居于艾
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十年》(前475年,吴夫差21年越勾践23年)记载:“吴公子庆忌骤谏吴子曰不改必亡。弗听,出居于艾。”这里的“艾”即为艾侯国。庆忌,春秋时吴国人,吴王僚的儿子。出身将门,自幼习武,力量过人,勇猛无畏,有“折熊扼虎,斗豹搏貆”之能。这说明在春秋时吴公子庆忌确实到过古艾国,并在这里居住过一段时间,但庆忌何时到达这里,居住了多长时间,又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史书未载,有待考证。
2、古艾文明流向
早在5000年前,修水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上奉山背是其主要的中心区域。至商周时期,人们沿修河涉水而上,在渣津龙岗坪族聚而居,于是有了艾侯国,诞生了涵盖整个修河流域的古艾文明,存在时间长达2000多年。修河发源于黄龙山,与同是发源于此的湖南汨罗江、湖北隽水属一水发三江,汨罗江流经湖南平江汇入洞庭湖,隽水横穿通城、崇阳、赤壁入长江。
从史料记载来看,不论是汨罗江流域的平江,还是隽水流域的通城、崇阳等地,春秋皆属楚地,且春秋之前历史无考。而艾侯国早在殷商即封侯国,历史渊源更为久远,源于修河上游的古艾文明是否能够影响或辐射汨罗江和隽水流域文化,目前尚无文献可查,还需进一步考证。不过从不久前结束的大桥商周文化遗址发掘工程来看,似乎又能为古艾文明流向汨罗江流域提供佐证。据初步分析,大桥文化遗址属商周晚期至春秋时期人类活动遗迹,晚于龙岗坪,又比平江县有记载的历史稍早或同期,这就把渣津龙岗坪、大桥、平江的历史按时间先后关系串联起来。当然,若要厘清古艾文明与汨罗江、隽水流域文化的关系,仅此还远远不够,还需更多的史料和考古成果来证明。
三、还原:鲜知的文化符号
1、艾
艾侯国因何而得名,封建于何时,第一代艾侯是谁?目前已知的文献无一提及,有关艾侯国及其艾侯和艾子的宝贵史料,现有史料(包括史书、典籍、艾氏族谱等)对这些问题的记载均十分简要,对某些问题的记述可以说是只言片语,致使一些问题的答案不是一目了然,不是肯定无疑,而是需要推测,甚至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这需要下大气力一一加以考证和研究,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等,力争还原这支以修河流域为主、以“艾”命名的地域文化符号。
2、龙岗坪
自商封艾侯国,至隋唐郡县改革,2000多年的时间里,龙岗坪一直作为治所存在,既是古艾侯国的国都,也古艾文明的中心地区和发散地。史学界一直认为,商代文化的活跃范围在长江以北及中原地带,没有跨国长江。而随着樟树吴城遗址和筑卫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这一说法逐一被打破,商代疆域和商文化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影响和统治得到学界肯定。如果能在考据上证明龙岗坪艾侯国的确定,则为商代疆域和商文化过长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吴头楚尾
以龙岗坪为中心的古艾文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自古有“吴头楚尾”之称,从修水民俗、饮食、建筑等文化可以看出修水文化属于典型的楚文化,受吴楚文化影响至深。
4、“两个之一”
江西省最早出现的两个地方政权之一
根据考古资料记载,西周周公定东夷之后,周天子在江西境内设有艾监(今修水一带)和应监(今余干一带)。即“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周朝实行分封制,在艾、应两地封邦建国,赐爵封地,并派员进行监管。
江西省最早的两个县邑之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周室开始衰微,列国纷争,强国称霸,社会进入了战乱、动荡、变革的年代,史家又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大国争霸兼并战争的发展,江西境内曾为吴、越南楚之地,后期全部为楚地,直至秦统一全国。这期间,江西境内出现了最早的艾(修水县境内)、番(今波阳县境内,音:婆)两个县邑,相当于后期的县级政权。
四、释放:永续的文化魅力
1、进行考古发掘
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国家项目经费,对以渣津龙岗坪为中心的古艾侯国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2、树立文化自信
古艾文明源远流长、传承有序,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古艾文明薪火相传,为我们文化强县、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了信念,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为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和文化自信。
3、发展文化旅游
古艾文化是继山背文化之后又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建议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或课题组,以学术课题的形式,加大对古艾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对古艾国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古艾文化的内涵,研究、拓展古艾文化,展现古艾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加大遗址保护力度,进行深层次旅游开发,发挥人文旅游的综合效应,一定能实现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完美融合,从而绽放永续的文化魅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