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不需要坦然地面对衰老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最近看到知乎上一个讨论,叫做《如何坦然地面对慢慢变老?》。

看了很久下面的回复,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慨。毕竟,我们在讨论一件每个人都会经历且无法逆转的事实,就像数学公理一样,具备永恒的正确性。老了怎么办?身体素质大不如前,精神和体力都和年轻的时候差距甚远;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是生理和心理的同时变化,你要面对一系列在你年轻的时候无需考虑的问题,就像被推到了人生的车轱辘底下,横也是死,竖也是死。

天哪,想想都令人绝望。

大概在25到30的年纪是人生最进退维谷的年纪,你不敢说自己够年轻,因为年轻人可以两天不睡觉还蹦蹦跳跳,你却熬一次夜就5天抬不起头;你也不敢说你老了,因为比你更老的人们正统治着这个世界;如果比谁盐吃得多,我大概永远也比不过我妈。

我们生活在一个老龄国度。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正处于加速期,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5%。中国已经变成了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你发现无论你走在哪一条康庄大道上,有多少露着肚皮的年轻人,就有多少遛着狗的老头老太。那为什么那些已经头发花白,走路都不利索的人,没有成天坐在门口抱怨着自己满脸的斑和皱纹,反倒是二三十岁的人,早早地对“老”这件事耿耿于怀呢?而“慢慢变老”又是什么?一年365天,每分钟60秒,时间的走速难道还有快慢之分吗?

当然没有。爱因斯坦解释过,那是一种夏天坐在火炉旁的焦虑,你热得大汗淋漓,纵然知道时间不会变快也不会变慢,但就是觉得生不如死。你知道从30岁到60岁一共有30年,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但就是无法坦然面对自己正在逐渐增长的人生经验和逐渐减少的对生活的新鲜感,无法面对逐渐增加的生活、工作压力和越来越少的个人时间。身体机能的衰弱只是其次,记忆力的下降可以通过记事本来弥补,但心理上的疲劳却令你恐慌:你却再也不信仰“起来嗨”,而只想“回家睡”。

于是人们在逐渐失去激情、又被一大堆规则和责任裹挟的中年,不淡定了,纷纷地一边为青春“烧纸”,一边想让这纸烧得慢一点儿。就像小孩子从来渴望成年人世界的权威,却从来不会被你父母当回事。等到长成了青年,都在追逐刺激、浪漫和自由的路上走出了或近或远的距离,“想爱,想吃,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最后大部分人因为饥饿和贫穷而不得不折返。好不容易混到了你的意见被人们尊重,挣够了不愁吃穿甚至能出国旅游的钱,却发现,希望能够回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年轻人,或甚至不明是非的孩子。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有点矛盾?

你当然会变老。这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任何人都需要面对衰老和死亡。运气好一点的人们,死在了27岁;运气不好的大多数,都像“老炮儿”六爷一样因为年迈体衰打不动架一头栽进了野湖中央。无论你坦然还是不坦然,生活都会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将你吸入其中,还没等你来得及回味,想不想就已经由不得你了,最后变得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王小波21岁没有预见这一点,但现在很多人预见到了,所以他们慌张,害怕,六神无主。伍迪·艾伦在40岁拍了《爱与死》,并且一生都在用他的电影作品探讨生命与死亡的关系。当他79岁的时候,记者问他是否已经打败了对于死亡的焦虑和恐惧,老爷子说:“没有。你无法打败这种焦虑感。这种想法不会随着你越来越老而越来越淡,也不会因为佛祖给了你什么肯定而消失。但它也不会变得更坏,这种焦虑感一直都是一样的。如果你在20岁的半夜惊醒,为自己的衰亡而苦思冥想,你到了80岁也依然会有同样的感觉。你希望生活能有一个不同的模样,但是没有。”

所以无论去探讨“坦然”还是“衰老”,都是没有意义的呀。你无法暂停时间,必须面对一天天老去的事实;而当你发现了“缓慢受锤”的真理,也同样无法暂停你的焦虑。你需要坦然面对的,应该是“活着”这件事,毕竟,能将你一锤一锤打闷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存。

凯瑟琳·德纳芙73岁了,刚刚拍摄完《超新约全书》;奥黛丽·赫本80岁的时候还在拉美和非洲地区当联合国亲善大使;霍金老人家74,最近刚刚开了微博;就连我家附近那位走路时上半身和下半身呈90度、头发快掉光的老头儿,也每天拄着拐杖,迎着晨曦和夕阳绕小区走两遍,因为他想活下去。

博尔赫斯80岁的时候说:“我当然知道我已经80岁了,我希望我会随时死去,但我又能拿死亡怎么办呢?只好继续生活,继续做梦,既然做梦是我的任务。”

所以,别再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思考如何坦然地面对衰老了。死亡总在那里等着你,还不如去吃,去爱,去跳舞。还不如去和生命搏斗。

(张荒转自微信公号/Lens杂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