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疑似唐宋再生人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有一个人在前院侍弄盆中的文竹、兰草花、红豆杉……他用昨夜挥毫素宣的手理枝,拿秃笔杆松土,端着旧瓷碗浇水,他在一边侍弄一边反复构思。此时的他正在满意的吟咏:“风和枝摆绿,蝶至树飞红。料定堂前燕,戚戚归路中”(《小院春日》)。诗句蕴含着春暖的喜悦和自信,似乎让盆中的泥土、花卉,正巧还有一只闯进来“嗡嗡”旋飞的黄蜂,一起倍增活力而生意盎然。

“小子,把酒倒满,干掉!”在知天命的生日家宴上,一个人与儿子对饮,沉醉后他铺开尺素,挥毫:“一笑东西南北风,浮生如隙马凌空。鬓添霜发情难老,面对芳容兴更浓,呼小子,满金钟,休将尔父作家翁,哥们举酒今朝醉,且任杯光照眼红”(《鹧鸪天·生日家宴》)。词里行间流露出人生的洒脱与浪漫,像是李白《将进酒》的豪爽,还有既是父子又是朋友的生活情景,跃然纸上。天伦之乐,幸福的源泉在此回荡。

“一词千古大江去,万里东风浩荡时。君子南来非过客,村夫从此会吟诗”(《题学士庙》)。写完这首诗的人却不肯离去,他抚摸着屋檐下的陈旧的木柱无限感慨,正如诗句一样饱含了心慕学士,神交知音的博大共鸣,它穿透时空,这种诗词文化基因的传承,冥冥之中,似有约定。苏东坡在诗国里流浪的灵魂如果有知,也会感到慰藉和安宁。

也许读者认为前两个生活场景是唐朝的文人剪影,后面的人生情形是宋代词客的镜头。告诉大家:这是我结识陈思明老师后不断请教他时遇到的生动情景。

我是在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陈老师。是去年“中华诗词——瑞昌金秋笔会”举行的讲座时,他在谈论古诗词对人心灵的教化作用,先说到在经济挂帅的时代,写古诗词是无利可图的苦行,就是当年的诗仙李白也是“吟诗作赋西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独酌有怀》)。爱好古诗词完全是一种自我陶冶,一种本真的精神追求。还说到,从古至今很少有真正的大诗人、大词人做了贪赃枉法之徒,做了奸臣贼子,是因为文学诗词对人的操守引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也被拉伕子凑数度过十几年语文教师生涯,对古诗词却一知半解,一下子让他的诗词见解打动了。时下职场,芸芸众生,日常闲谈多是酒量的高低,或麻将时运轮回、或官场利害关联不一而足。没想到他会在繁忙公务之后的闲余之际,发声耳目一新的诗词言论。我心里顿生敬意,而且这敬意随着日后不断的相识渐渐扩大,以致在我心里拜他为师了。

常在柳湖公园散步的人,一定会注意到公园大门的楹柱上刻有一副对联:风清水碧能入境,气正身轻好登台。笔法圆熟流畅,脱胎隋末唐初的智永楷书,化成自己的行草。虽未署名,却早有人看出是陈老师所写。每一笔画仿佛都在舞动起来,与柳湖微风中的波涛以及在大门前民众歌舞的身影,形成一幅惬意的民生画卷。对联所营造“祥和宁静”的氛围,巧妙的吻合了人们期待的心灵闲适。我想,念读到这副对联的人,也会心有灵犀一点通,感到一丝轻松,一点洒脱。在新建的城东广场有花岗岩镌刻周敦颐的《爱莲说》,紧靠它的旁边镌刻的《清莲广场记》也是陈老师所写。该文的结语诗“怀纳清风气韵扬,请君留步品华章,莫为利禄空遗恨,心放莲花梦也香”。诗句所流露的向善、高标的人格追求。正如文中所说:大美者在人不在物也!在范镇镇重建的学士庙旁的石碑上刻有他撰写文章,其文有“为官之有限毋以己安而废民事,治学之无涯毋以文贱而怠玉篇”的经典之句。这神来之笔实在是几千年来国人学士高尚的人格写照和入世的民本思想追求的流露。这也是陈老师本人自画像的观照。还有一位道长多次登门请求笔墨,现镌刻在瑞昌城隍庙内财神宫的楹柱上:法道可成大德,尔来即是富人。句意自然流畅,富有天趣哲理。还时有外县,外省的文场请他去留笔题咏、镌刻流传,这里不再赘述。

他曾举行过书法现场拍卖,书写的的内容是自己的诗词,拍卖了不菲的报酬全部捐给困难的学子,此事有他诗句为证,“今日挥毫作募捐,只为学子缺书钱,他年若得青云志,莫忘此时三尺宣”(《捐书法助学》)。诗句寄托了对困难学子的殷殷厚望。尽管陈老师书法在许多公园,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市民家中等处广为流传,但他从未以书法获取私利。真是人如其诗,人如其书、清标高洁,不落凡俗。

去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来临之际,有文友告诉我,当天《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发表了陈老师的作品,我连忙找来翻阅,青玉案·卢沟桥对月感怀》:“抬头犹见当时月,似含泪情凄切。从此少圆多破缺。山河破碎,生死离别。倭寇天良灭,东瀛今有妖幡猎,终是豺狼噬人血。我对苍穹何激烈,倚天抽剑,荡平巢穴,壮气冲天阙”。词意抒发悲愤的家国情怀,使人想起陆放翁的《中原北望》,岳武穆的《满江红》拳拳书生报国之心,发至肺腑,感人至深。不久他又有一篇大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凭栏鄱阳湖大桥》:“高天凭纵目,诗涌满桥头。鸥鹤凌空度,丘山接浪浮。一湖天地阔,万象彩霞收。遥指烟波出,飞来云外舟”。此诗大气磅礴,豪放浪漫饱含着对家乡热爱,对家乡发展的势头欣喜之情印入眼帘。

特别是上文提到的去年金秋十月“中华诗词金秋笔会”在瑞昌举行。这是陈老师为瑞昌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一件能永远写进瑞昌文化历史的大事。他因个人的诗词魅力邀请来了当代国学大师周笃文等全国诗词大家近一百人到瑞昌采风。他们在长江岸边,诗兴与浪花追逐,在铜岭遗址,词意和青铜夺彩,在秦山峰巅,激邀风云附和…..这些诗词名流就像唐朝的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甫、陆游等,像宋朝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试想这些大师为瑞昌所写的诗词,对宣传美丽、幸福瑞昌的作用定然非同凡响,定能流传后世,让家乡“瑞昌”这个名词大放异彩。听说有认同的市委领导提议建“赤乌楼”将这些诗词镌刻立碑纪念,敬献后人。若能实现,功德无量哉!

我想起了《诗刊》编辑刘年评价诗坛红人余秀华的评语:“一个不长诗意的土地,怎么会种好菊花?埋忠烈骨”?如此说来,陈老师玉粒金莼般的诗词,以及周笃文的诗词名家为歌咏瑞昌写下了数十篇绝妙诗词有力明证了瑞昌是块好土地,这里有大江陪伴,有奇山连绵,有湖光荡漾,有奋发作为的乡民……生活在瑞昌这块土地的人们幸甚至哉!

最近湖南省怀化县不断传出再生人的新闻报道,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不信的,因为人的精神依赖的肉体灰飞烟灭,怎会有灵魂依存?但是中华文化基因传承,就像河流永远在大地流淌,就像基因在人体血液里不停演绎。这次来瑞昌采风的古诗词大家以及陈老师可以说是在继承了,再生了唐宋诗词文化,从这个视角可以说,这些人是唐宋诗词文化的再生人。

我想这称谓是名副其实的,这也是我读陈老师诗词的一个真切的感受。尽管我读他的诗词并不多,主要是近两年的《中华诗词》《诗刊》上发表的。虽是管中窥豹,也却满目斑斓。像:“临窗坐看云山远,细啜茶香说古今”(《为书室而题》)。“只向山头几招手,归来袖里满白云飞”(《上西藏林芝山》)。“一夜银河落,一家星一颗”(《千户户苗寨》)。这些天人合一的山水自然诗句与王维的山水诗境界相通。像:“门前笑语,闲话桑麻,对一湾水,一丛绿,一山花”(《行香子-踏青》)。“村老耘秋色,牛铃荡野花”(《上大德山顶峰》)。如此田园向往的诗句与孟浩然的田园诗的意境几近。像:“这山这水这条河,梦里萦怀故事多。人已青丝成白发,清风未老旧时波”(《家乡的小河》)。诗句饱含着乡愁思念。与《诗经》的写实手法如同一撤。像:“欲入悟门登五台,佛前处处钱箱开。我今三拜为一问,菩萨何时不要财”(《五台山拜佛》)。“一颗舍利子,庙宇三千亩。俗气贯长空,我佛安枕否”(《法门寺》)。这两首诗对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奢靡腐败进行了抨击,与杜甫、李清照等忧国忧民思想一脉相称……

“樵客出林山带雨,渔夫泛舟水生风”。在陈老师的影响下,近几年来瑞昌市爱好古诗词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加入了赤乌诗社的的会员有三百多人,其中创作成就突出的还有,李仁瑞老师,杨世龙老师、徐增产老师、谈雨非老师等前辈。这也可算是一种民间文化复兴现象。他们的诗词中寄情山水,淡泊名利,家国情怀,针砭时事,向往美好的缤纷意境都是唐诗宋词的再现、复活。这也是中国梦的壮阔波澜中不可缺少的朵朵浪花。

周才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