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算是我几十年来陪伴母亲过的最久最踏实的一个春节。
每年春节,看望父母,吃顿饭,团聚团聚,聊聊天,已成了常态。真正守着父母,陪着他们度过春节几天假日,确是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思亲的情结愈来愈浓厚,和以往一样,和父母团个年,而后又忙活起自己的小家,心里总心存愧疚,忐忑不安。今年,却因母亲年前的一次事故,让我把母亲接回家里,一同度过了欢乐的春节。
自从父亲过世后,母亲独居在银行宿舍大院里10多年了。尽管我们多次试图说服母亲,让她搬过来与我们同住,可都被她婉言拒绝,看见她身子骨还算硬朗,只得无奈尊重她的意见,隔三差五,我们也都会去探望。
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岁末的最后一天,母亲在家里摔了一跤,经诊断为“右股骨颈骨折”。平日里母亲也算是位坚强的女性,小病小痛她从不言语,也不哼一声,默默地忍受着。这次摊上这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她可有些受不住了。术后母亲体质极度虚弱,可恶的“美尼尔”又向她袭来,她实在是招架不住。医师亦无良策,除了点滴还是点滴,呼吸机也上了。每当我为病床上的母亲侧翻起身时,她都会发出阵阵的痛吟声:“老娘我这次磨足了我的老儿啦……”
吉人自有天相,有医师们的努力,有母亲的配合,有儿女的护理,母亲的病情日趋稳定。
妻子已年近70,又是个老病号,腰部做过3次大手术。母亲住院的那些天,她不辞辛苦,往返于十里转盘至第一人民医院之间,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便起床,烧菜炖汤,备好面点,天刚亮就赶到了母亲的病床前,想方设法地调养母亲的食欲,哄着母亲吃这吃那,逗着母亲开心。
母亲病室里的病友换了一茬又一茬,看在眼里的他们个个竖起大拇指,夸奖妻子,羡慕母亲。“老太太福气真好,你的女儿待您太好了!真会照顾您!”“不是女儿,是我的大儿媳妇。”“哇噻!这个媳妇真不错……”母亲点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母亲术后半个月即将拆线出院,我心里犯起了嘀咕,母亲康复期的生活起居、护理如何安排?正在我犯难之际,妻子主动跟我说:“妈遭了这么大的罪,此时我们不照顾她,谁照顾她?”
把母亲接回了家。如何让母亲住得安心,弟妹们放心,妻子可大动了一番脑筋。为了便利母亲日后的生活起居,我们把一楼的饭厅做成母亲的卧室,放上两张床,改造成一间温馨的小房间,我和妻子便有幸成了老娘忠诚的“贴身护卫”。
妻子每天清晨不到5时便起了床,料理婆母的洗漱,清洁婆母的个人卫生,接下来,便是进厨房做早餐。不是下饺子,就是煮馄饨,汤圆、面点,变着法子弄给母亲吃。午餐和晚餐荤素平衡,营养搭配合理,香蕉、苹果、冰糖炖梨,水果每天都不少,营养医师算是做到了家。
妻子每天早上“请安”,“妈,昨晚睡好了吗?”,晚上“请示”,“妈,明天早餐想吃点啥?”如同待“老佛爷”似的,不厌其烦,和颜悦色地伺候着婆母,生怕她没吃好、没睡好,没有个好心情,让我这个做儿子的颇受感动。
出院一周后,大家都明显感到母亲心情好多了,身上也长肉了,脸颊也泛红了,可以下地扶着椅子走路了,而且步子迈得一天比一天轻松。我们打心眼里高兴,亲朋好友异口同声称赞妻子:“多亏了小付。这些天,第一辛苦的人就是小付。她既是全天候的优秀护工,又是有两把刷子的家庭医师和营养师,真得感谢她。”
母亲更是由衷地高兴,每当大家说到此处时,她总是一个劲儿地点头,露出灿烂的笑颜。
每晚9时许,忙活了一整天的妻子又开始给老人洗脸、洗脚换衣裤服侍婆母上床入睡。而我呢,又开始了喜爱的副业——爬格子,尽享另一种方式的快乐。
时光,就在不经意间划过指尖。尽管世事繁杂我心依然,情怀依然;尽管岁月沧桑,世间依然,生命依然。我晓得,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我爱老妈,有妈在,家就在。妻子又是我儿女的妈妈,有她在,我的儿女就有家的幸福。祖孙四代其乐融融。生活越接近平淡,内心越接近绚烂。
(曹智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