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湖口青阳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湖口县由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正式走上“台面”。湖口草龙、湖口青阳腔相继走出国门,对外文化交流实现新突破。2项国家级、4项省级、10项市级、48项县级非遗名录,众多带有湖口特色的非遗项目走进公众视野……十年来,湖口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极探索突破传承中难题的良策。
保护:从散落民间到“走出深闺”
湖口素有“江湖都会,水陆通津”之称,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青阳腔、弹腔、饶河戏等七大戏曲剧种至今广为传唱,糍粑、印粑、发粑等20多种粑俗一直沿袭,草龙编织、豆豉制作、糟鱼腌制、木船制造……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湖口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实用价值的消失或历史环境的变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后继乏人或永远消失的局面。
“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宗旨,下大力气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努力保存文化记忆,提升发展软实力。”湖口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童艳华介绍说,近年来,湖口县突出抢救这条主线,一大批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得以重点挖掘,湖口青阳腔、湖口草龙、湖口粑俗、湖口豆豉、湖口糟鱼等分别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5年远赴韩国参加旌善阿里郎节;2008年,湖口草龙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0年在澳门“内地春节习俗展”闪亮登场……湖口非遗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日趋提升,实现了从散落民间到“走出深闺”的精彩一跃。
传承:多方努力尤需“工匠精神”
说到湖口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该县戏剧创作研究室原主任、九江学院兼职教授刘春江。今年,73岁的刘春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30多年如一日,潜心湖口青阳腔的钻研保护,使湖口成为全国保存青阳腔资料最完整的地方。谈起非遗的保护传承历程,刘春江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容易”。“非遗没有创新不行,缺少传统的基本技艺更不行。非遗保护传承得有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刘春江有感而发。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湖口县付垅乡殷山村农民殷武焕是青阳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岁开始便跟着师傅学习青阳腔。今年50岁的周论荣因为对青阳腔的执著和痴迷,2008年开始师从殷武焕,如今已学有所成,成为青阳腔省级传承人。如今,84岁的殷武焕很想将青阳腔的一招一式原汁原味地传下去。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难学的青阳古腔,令传习所里能坚持下来的“学徒”甚少。
湖口草龙国家级传承人喻芳泽今年已经72岁,令他欣慰的是草龙制作技艺没有在自己手上失传。女儿喻远莉忍受着稻草过敏、低头活干久了眼睛浮肿等困扰,为了圆父亲的夙愿,放弃在外打工,如今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整条草龙的编织。父女俩在自己家里开办湖口草龙传习所,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草龙编织技艺。
发展:融入生活依旧任重道远
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童艳华介绍说,在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湖口县注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传承、创新与开发并重,努力使非遗贴近生活、融入生活。
湖口县在全市率先成立非遗保护中心专门机构,设立湖口青阳腔和湖口草龙传习所,与九江学院联姻保护青阳腔,为非遗工作者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建成全省首家县级非遗陈列馆,在县博物馆内设立非遗专门展区并向市民免费开放,使非遗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去年,湖口县还将湖口青阳腔和湖口草龙搬上石钟山4A景区,编著了《人文湖口》和《湖口村庄》系列丛书。同时,不断加入现代生活元素探索对非遗进行创新和产业开发。湖口草龙微缩版、湖口木船工艺品、湖口粑俗小吃等产业开发前景很受看好。
“十年来,湖口县非遗由传统保护迈上了数字化保护的更高层次,成果有目共睹。”湖口县文广局局长石小荣表示,“在保留核心要素、培养传承队伍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价值转化,创造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非遗常态化传承之路还任重道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