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觉民(1887—1930),江西湖口县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在如火如荼大革命时期,亲手缔造了赣东北的一片赤红,书写了峥嵘岁月的一段传奇。
投身革命上下求索
邹觉民出生于江西湖口县城山镇邹吉斋村,其父邹纯泽是当地有名的兽医,为人正直、仗义,在附近十里八乡颇有威望,对觉民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影响很大。觉民自幼聪明智慧,8岁入私塾,1906年考入九江府中学堂。入学后,他成绩优异,校方免除学杂费。在校期间,受同盟会会员进步教师杨赓笙、王恒等的启蒙,与许多志士仁人一样,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发表文章呼吁社会变革并投身革命活动。
1911年邹觉民九江府中学堂毕业,因成绩名列前茅,被校长罗大佺(同盟会会员)保荐到九江沙河高等小学堂当校长。他积极参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并创办了“青年书社”,该书社后来成为中共党组织在沙河活动的秘密据点。“五四”烈焰燃遍全国之际,邹觉民主动联系当时湖口在外读书的青年学生回乡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组织罢课、罢市和游行示威。期间,邹觉民与方志敏在九江同文书院多次探索马列主义真理,随即成立“阅书报社”,为传播进步思想奔走呼号。恽代英在九江宣传马列主义时,邹觉民积极响应,又与方志敏一同组织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培养了一批批进步青年,蔡若虹就是其中之一。
领导暴动建立武装
1926年7月,当北伐军剑指九江之际,邹觉民率领农民夺取了“舜德盐卡”、“江桥税卡”的枪支弹药,成立了湖口第一支革命武装,并率领农民自卫军配合北伐军攻克湖口县城。次年2月,他在智区组建农民协会。在中共赣东北特委书记饶漱石的介绍下,1926年邹觉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口籍最早的共产党员。1928年12月,他为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择址于湖口舜德乡王燧村王文凤家成功召开做了大量筹备工作,并以湖口代表身份参加了会议。宁汉合流后,白色恐怖日加严重,党组织连遭破坏,大革命转入低潮,邹觉民成为国民党省府通缉要犯,他藏匿枪支,潜入安徽至德县,从事地下活动。
翌年1月,觉民潜回湖口,发动了“汪墩暴动”,缴获大量枪支。1929年4月,他取出藏匿的枪支,组建中国工农红军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9月成立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他当选为委员、主席。依据湖口滨湖达江,中有武山为都、湖、鄱、彭四县交界的有利位置,组织革命政权,实行红色割据。
土地革命风起云涌
自1929年赣东北革命委员会成立起,担任委员会主席的邹觉民率领都(昌)、湖(口)、彭(泽)三县交界地区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为了保障苏区人民生活稳定,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控制苏区内的流通,他划区设乡,成立苏维埃。打土豪,分田地,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又组织“平民银行”、“同志商店”,保护工商业,活跃金融。为稳定苏区供给,还布告律令,组织群众“平粜度荒”,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废除苛捐杂税。他又提倡妇女解放,号召妇女剪发放脚。觉民还负责红军财经工作,他秘密开辟地下运输线,为红军游击队运送弹药及物资。经他过手的铜板、银元何止千万,不曾私吞一个。那些日子,邹觉民家几乎成了革命的“联络站”,中央特派员徐德几次来他家当“长工”,方志敏则化装成货郎,几次吃住在他家,并赠给觉民一枚指南针。
临危受命铁肩担当
1930年4月29日,邹觉民率领游击队和近3000农民赤卫队攻下了湖口县城,救出特委书记黄光。这一史称“湖口暴动”的胜利震动了全国,一时周边县区反动派如惊弓之鸟。蒋介石命令国民党88师朱世贵的部队会同“三县围剿”合力镇压。黑云压城城欲摧,湖口苏区300多名革命骨干,近千名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一时腥风血雨,日月无光,一些领导人对前途消极悲观,脱离了革命队伍。
一个月后,都(昌)湖(口)彭(泽)三县民众在湖口县江桥乡赵家芜举行纪念“五卅”大会,作为苏维埃主席的邹觉民勇敢亮出了苏维埃旗帜,在三万人大会上慷慨陈辞,鼓舞群众。国民党加紧缩小“三县围剿”范围,形成对湖口革命武装绞杀之势,情况万分危急。6月,县委书记谭和赴上海去找党中央,邹觉民临危受命,接任县委书记。
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1930年6月10日,因叛徒告密,觉民不幸被捕。被押解经过村前,妻儿闻讯拦道恸哭,觉民高声喊道:“莫哭!共产党开花必结果,二十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敌人对他严刑拷打,折磨一个多月,他宁死不屈。7月27日,觉民和他的几位战友被押到刑场——江桥桥头。他抬头西望,不过二里,便是他的家乡,那里有老母和妻儿,但自古忠孝难两全。面对刽子手举起的屠刀,他大义凛然,仰天长笑:“革命有开花必有结果,再过二十年,神州必是赤县之天。”苍烟暮云,残阳如血,一代英豪邹觉民就这样英勇就义,年仅43岁。
也就在烈士就义的当天,邹觉民的学生、建国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蔡若虹,正带着一群同伴从外地匆匆赶往江桥,想与自己的老师相见。当这些青年翻山渡水赶到刑场时,一切都晚了,他们看到的是老师的遗体,不禁俯身大哭。20岁的蔡若虹和同伴小心翼翼地将遗体抬回村,从老师上衣口袋里取出一块怀表状的铜色指南针,交给师母李长英。
红色基地光昭后世
一代英豪邹觉民就这样离开了挚爱的妻儿,离开了他为之终生奋斗的革命事业。石钟哀鸣,江湖呜咽,仿佛日夜呼唤着烈士英名,传诵着那斗争的故事,倾诉无尽的思念之情。可以告慰先烈的是,19年后,觉民的预言得到应验:1949年5月9日湖口解放,革命开花结了硕果。
那枚沾有觉民血渍的指南针和他的书籍照片,一直被他的妻子珍藏着,用来教育后人。这枚已近百年的指南针,外壳依然铮亮,指针永指南方,成为革命者精神的象征,“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每当人们见到这枚凝聚着战友情谊、见证了革命历史的指南针时,睹物思人,无不激起对觉民的无限怀念与敬仰,这种精神和信念一直激励着后来人,不管命运怎样坎坷和道路如何艰辛,都会永远向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