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手握小手关爱助成长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编者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充分展示我市5万余“五老”倾情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2015年,市关工委、市委老干部局、市文明办、九江日报社、九江市广播电视台共同开展了全市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评选活动。评选按照公开透明、好中选优的原则,突出“扎根基层、工作扎实、成绩突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五老”评选要求,从中粼选了6名“最美五老”推荐人。现将他们的典型事迹和公示榜公之于众,希望广大读者认真阅读,广泛参与,积极投票,请于3月1日12:00前将信息反馈至市关工委办公室。地址:九江市庐山大道老干部活动中心四楼;电话:8593370(办),18679217770(李小玲);邮箱:lxl0388@163.com。

沈家保追梦弘扬正能量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庐山区教育局退休干部沈家保,退休18年间,执着收集珍贵图片资料,寻采名人往事,热衷宣讲国旗,弘扬雷锋精神,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余热,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4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沈家保半个多世纪来收集到国旗邮票100多种,以及大量有关国旗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刊书籍。退休后精心制作了一部《爱我国旗》的邮集,从此开始了义务向大众传播国旗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涯,18年来,先后在上海、江苏、南昌、湖北、宁波等地130余所中小学和社区义务宣讲《爱我国旗》课200多场,2万多人次受到深刻生动的教育。听过沈老讲课的人都会被他亲切、智慧的语言所吸引,让所有听过课的同学都受到了极大感染和触动。2001年5月下旬,沈家保应九江开发区博爱聋哑学校之约,为聋哑小朋友宣讲国旗。面对这些特殊的对象,沈老边讲边由老师用哑语给小朋友讲。从小朋友的眼神和手势中,分明反映出热爱祖国的热情。

2009年沈家保被庐山区匡庐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开始宣讲雷锋精神。为了让雷锋精神“扎根匡庐,落户九江”,他与上海雷锋纪念馆王树源同志发起,并与庐山区匡庐小学以及九江“雷锋迷”叶江南同志等携手共建江西省首家雷锋主题馆。馆名由雷锋生前连长虞仁昌亲笔题词,主题馆藏品丰富,包括雷锋最喜爱的书、1963年全国首次学雷锋宣传资料、雷锋日记、雷锋铜像等共计3000多件,其中多项珍贵资料首次向外展出。主题馆以展示雷锋生前事迹和殷实的文史资料为主,同时展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新时期学雷锋标兵郭明义等以及匡庐小学多年来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打造一个九江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公民道德基地,学雷锋基地。

“把雷锋精神扎根孩子们心中,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76岁高龄的沈家保老人朴实的话语就是学雷锋活动最好的诠释。

顾宏帮写好关爱大文章

顾宏帮2002年起参加村关工委工作,2009年4月,时年68岁的他接任了村关工委主任。2010年,村关工委荣获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他本人也多次获得县、镇先进个人荣誉。

武宁县新宁镇黄塅村位于城乡结合部,几年来,他一直坚持每月10号组织班子成员开会学习,每双月30号全体“五老”学习,敦促关工小组负责人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对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家访,和其他老同志一起在村民集中地办了3处黑板报,每月出刊,和印发宣传资料一道,宣传“八荣八耻”、“八先八后”和法律知识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他自编了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快板书,整理名人名言、家教知识等。全村50多名“五老”积极参与青少年教育工作,热情为青少年办实事做好事,先后扶助了15名贫困学生和3名有志青年,扶助金额达26200元,同时帮教3名失足青年重新做人,赢得了青少年的尊重与爱戴。他多次组织人员帮助留守儿童搬送课桌、多次帮助路过家门口的留守儿童借雨伞、多次冒着大风大雨送留守儿童回家。结对子帮教落后学生是老顾开展关爱活动的有效形式。曾凤琼是个留守儿童。顾老从2013年与她结对子,辅导学习,培养品行,各科成绩进步在校名列前茅。

办好家长学校是顾宏帮创新关爱活动的重要举措。从2010年起,黄塅村把家长学校办到了村民小组,请村支书任校长,村关工委主任及委员当教师,每次讲课都选在星期六下午。课堂上印发了家教学习材料800多份。又办起了暑期作业辅导班,请退休老师进行辅导,自己和村关工委委员轮流值日,帮助老师维持秩序,接送孩子。2013∽2015年暑假共辅导学生104人,其中留守儿童39人,有效解决了爷爷奶奶不好管、不会教的困难。

易大义一点一滴都是情

瑞昌市南义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易大义退休前是一名教师,从事关工委工作10多年来,他从点滴做起,践行“五个一”

写好一本书。关心一代工作,重要的是树立青少年的爱国主义信念。抗日战争时期南义曾遭日寇的血腥屠杀,为了让南义青少年不忘国耻,珍爱和平,从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开始,易大义就着手写就了一本《腥风血雨》的书,真实地记录了日本侵略军在南义的暴行,他筹集资金,印了几千册,中小学生人手一册,此后他又各方“要一点、讨一点”共15000多元,建《血腥赤颜寺》、《华山风云》、《排楼埋忠骨》三块纪念碑。而今书和纪念碑成为南义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戴好一个证。不知有多少个下午和夜晚,易大义戴好监督网吧的上岗证,来到网吧劝退上网的未成年人和学生。这可得罪了网吧网主。网主给他发话:“我给你买条烟、买瓶酒,易老师不要来吃这种苦”,他也对网主提出:“烟酒有钱买得到,错过学习考试一辈子却买不到!”他在每个网吧门前贴上“未成年人远离网吧”的条幅,让学生归心、老师安心、家长放心。

上好一堂课。当了多年老师的易大义依然经常到学校讲课,讲课内容为三个方面,先讲“日本铁蹄下的南义”,后讲“三个远离”,远离网吧,远离游戏,远离烟酒。再讲“三个贴近”,贴近父母,贴近老师,贴近学生。老易三个儿子都大学毕业,特别是二儿子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用自己教育孩子的现身说法,激起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活动一系列。清明节,易大义一部嘉陵跑2个祭扫点,组织献花、献辞。“六一”组织少儿文艺汇演,拍录像刻光盘。送给学生家长和老师,观众几千人次。“八一”组织青年“华山虎杯”篮球赛,他当宣传员、服务员,自己掏钱为队员送“健力宝”、“王老吉”,他们问这是谁,老易回答:“我是关工委”!十月的国庆、走遍九村一所,组织留守儿童给祖国过生日。新春佳节组织团拜会,为“五老”拜年。

倡导一日捐。老易倡导在南义开展一日捐,捐钱、捐款、捐衣物……数量不多,价值不高,但是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多少人的关注。2009年他和谢秀英同坐一部车,聊天中就解决了她捐助乐园村但林喜同学从初中到大学全部学费,预计10万元以上。

詹学银太阳村里阳光暖

在2012年度“江西十大法制人物”颁奖典礼会上,评委会在对詹学银的颁奖词中说:“在200多个孩子的眼中,他是一个太阳”。

68岁的詹学银,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脸淡定而又慈祥的笑容。2003年,他在稽征所内退,一次从报纸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张淑琴创办中国太阳村、救助服刑人员子女的报道,深受感触,当即拨通了她的电话,表达了自己要创办全国第5个太阳村的想法。经反复咨询与实地考察,詹学银毅然将自己承包的林场无偿奉献作为建设场地。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关工委的大力支持下,一个救助弱势儿童的慈善福利机构——江西太阳村鄱湖儿童救助中心破土动工。

为了太阳村的建设,詹学银整天泡在工地上,为节省每一分善款,他当起了工地的搬运工、值班员。2007年6月1日太阳村正式成立,迎来第一批特殊的儿童,37名服役人员的未成年子女,60名孤残儿童和10名留守儿童。至2015年6月,太阳村先后收养救助各类儿童265名。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詹学银在太阳村周边开荒地、挖水塘,种了蔬菜水果,养了鸡、鸭、鱼、猪,还种了几亩水稻。他从不顾惜自己,长期带病劳作。如今,太阳村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环境喜人:小学教学楼、爱心小屋、活动中心、接待室、图书室、运动场等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的生活、医疗、教育保障方面正逐步完善。200多个孩子都在不同层次学校接受正规教育,步入大学的有16人之多,已有两人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詹学银关心下一代不是一朝一夕。他怀着一颗爱心长期助人为乐。他先后捡到三个路边遗弃女婴,第一个他自己养了,后两个分别送了他两个妹妹。他养的女儿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2001年8月他得知左里镇农民蔡银山女儿录取九江学院,无钱上学,他先后资助了3万元,让老蔡女儿读完了大学。2002年县三小办起了“特教”班,招收了20多名聋哑儿童,他先后三次送去1600元助学。2004年元旦,他买了鱼肉菜等去学校食堂,同聋哑孩子们一起欢度新年。在孩子们欢乐的脸上,看到自己的价值。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欧阳宝永远年轻“老团长”

彭泽县民政局有位慈祥和蔼、性格开朗乐观的耄耋老人,他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担任彭泽县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员,曾获得省、市相关部门多次表彰,并授予优秀辅导员称号。他,就是民政局军队离休老干部欧阳宝同志。

欧阳宝16岁参加革命,跟随共产党在赣、皖、鄂周边区游击大队打鬼子,后又随解放大军转战大江南北。他曾任广州军区219师后勤管理科科长等职,人们习惯地称他老团长。近十多年来,他作为民政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一员,虽已近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长年活跃在青少年之中,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和赞誉。

老团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教育青少年做报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吸引和鼓舞了无数的孩子,滋润着幼小的心灵。老团长讲故事声情并茂,生动形象,讲到激情处,一展歌喉,高唱一首革命歌曲,把会场气氛一波一波推向高潮。每次报告结束,孩子们总是意犹未尽,围着老团长问这问那,要他签名留念。孩子们回到家中,总要把老团长讲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长听。几十年来,老团长几乎跑遍了全县的学校,一代一代的青少年就是这样听着老团长的故事长大的。老团长作报告不用请,不要招待,不用接送,自带干粮徒步前往。他听说龙城镇红星村学校有5个学生不愿学习,还经常闹点事,便多次主动来到该校,用讲故事的形式与孩子们沟通,拉近距离,以亲身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孩子们懂得学习文化的重要性。经过老团长的耐心说服教育,孩子们变好了,学校满意了,家长也高兴了。像这样有针对性地做青少年的转化工作的事例不胜枚举。

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团长到过全国许多地方,他还时刻牵挂着那里的孩子,几次自费到三省六县的中小学作报告。如今,老团长真的老了,腿脚也不像以前那样灵便了,经常拄着拐杖到附近的学校,一如既往地给孩子们讲故事……

熊耐久务实倾情下一代

熊耐久退休前任修水县渣津镇党委副书记,1997年3月退居“二线”时,即受命担任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8年来,团结带领“五老”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两次分获九江市委、市政府和关工委市授予的“创五好先进单位”;2013年10月荣获“全国五好基层关工委先进集体”。熊耐久本人两次荣获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关工委工作先进个人”。

关工委成员大多年纪偏大,居住分散。如何发挥他们特长,调动工作积极性,这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关键。熊耐久用亲情、友情去影响他们,每年召开二、三次全体会议,部署工作、交流经验、总结评比。老年节期间组织走访慰问,有病住院上门看望,工作上有困难给予疏导帮助。工作取得成绩,给予表扬鼓励。事迹突出者总结典型经验在全镇推广。16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全部成立了关工委,而且延伸到部分自然村。目前有160人参加关工委工作,形成一支比较稳定、能办事、会办事的工作队伍。

渣津镇境内有两所中学和一所中小,都是有1500名学生以上的重点学校。另有12所村级小学,在校学生8000余人。全镇有1.2万青年男女在外务工,有留守儿童3000余人,特别是还有部分遭受自然灾害或疾病受困家庭的子女读书发生困难。熊耐久想到,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使特困家庭子女读书得到保障,这是关工委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关工委组织各学校分别建立了留守儿童名册和特困学生家访登记册。镇关工委建立了“爱心助学基金”。近年通过关工委组织牵线搭桥,争取了上海津贸工业有限公司等各界爱心人士捐款30余万元,受助学生200余人,并建立跟踪问效制度。有10多位特困家庭受助学生圆了大学梦。同时通过爱心人士捐赠,集资800余万元,扩建新的校舍,改善校园环境,增添电教设备,赠衣赠物,赠送学生《弟子规》3000多册。

全市“最美五老”推荐人公示名单

序号

单位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 务

同意与否

1

庐山区

沈家保

81区关工委“夕照明”报告团成员

2

修水县

熊耐久

72

县渣津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3

武宁县

顾宏帮

75

县新宁镇黄塅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4

瑞昌市

易大义

78

市南义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5

都昌县

詹学银

68

县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主任

6

彭泽县

欧阳宝

90

县关工委“五老”报告团成员

同意:√不同意:×

(本专栏由市关工委供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