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充斥着整个教育过程,无处不在。作为家长,我们做不到完全从社会现实的大网中挣脱出来,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给孩子松绑,给自己松绑,调整好心态,也许一切反而会变得好起来。
别任意拔高要求
教一年级时,常有家长苦恼地问我:“老师,我孩子的阅读能力不行,怎么办?”“老师,我儿子的写话能力差,该怎么指导?”……其实,这些爸妈口中不行、差的孩子,在我看来一点问题都没有,能力都不错。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任意拔高了对孩子的要求。阅读刚起步的孩子怎么可能马上达到做题流畅、很少出错的程度?让处于学习口头表达阶段的孩子,去完成长长的写话,又怎么可能?
一年级,学好拼音,认好字,写好字,读通课文,学习通顺的口头表达,练习写规范的句子,就可以了。在语文部编教材的整体编排体系中,二年级下学期才进行看图写话的指导呢,说明在识字和写字量小的情况下,是不要求指导写话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提前让孩子达到这个要求呢?教育,和种庄稼一样,也不能拔苗助长。遵循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认知规律,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才能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啊。
不和别的孩子比较
家长的焦虑,还来自别人家的孩子。“你看,小明字写得又快又好,你为什么就写得这么慢呢?”“又没考到100分,某某同学已经考了好几个100了,你怎么这么粗心呀!”每个孩子的童年阴影中,一定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别人家孩子的存在。爸爸妈妈们总有本事将这些孩子的长处无限放大,用来对比自家孩子的短处,然后焦虑和责骂就产生了。
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长呀,我们要做到和自己比较,不断地鼓励进步,增强自信。所以,我一直在班上坚持做到,对优秀生身上存在的小问题,及时指出,避免其骄傲自满;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大力地表扬,不断地激励。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公正平等的环境中各自成长,优秀的不骄傲,暂时落后的不气馁,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不只盯着分数单元测验后,我收到一则消息,顿时笑出
了声,内容是“已经连续考了几个99.5了,这么粗心,怎么办呀?”我好想说,真是太不知足了,小小的娃娃能考得这么好,应该大大地夸奖才是啊。
对于低段的孩子来说,认识的字少,会写的字少,知识积累和做题经验都不够多,再加上平时单元试卷往往难度过大,想考满分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期末评定把90分以上都划为优等的原因了。如果家长紧紧盯着失去的那1分、0.5分,而抹杀了孩子99分、99.5分的付出和成长,那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对自己不满意,自己还不够好,所以想通过得满分来证明自己,让爸爸妈妈开心。这心理压力一大,就会紧张,反而更容易出现错误了。
我们不要把目光紧盯在分数上,要去关注孩子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上课的时候认真倾听了吗,有没有积极举手发言,回家能不能复述出课堂的教学内容?每次家庭作业做得认真了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自己检查出错误?书写是否规范工整干净?是否及时弄懂了错误,并订正过来?能坚持每天的课外阅读,读完能否和家长交流读后的感受和收获?能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遵守良好的作息时间?……如果这些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养成了,相信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存在问题。
不要报太多的兴趣班
有些家长的焦虑来源于孩子的兴趣特长的培养。看看身边的孩子一个个多才多艺,表现出众,就不淡定了,这也想学,那也要报,小小的孩子除了上学,就是去兴趣班,完全没有休息和玩耍的时间,既累又不快乐。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我没有什么出众的才艺,可我依然活得很快乐、很自信。我喜欢阅读、喜欢旅游、喜欢交朋友,即使没有才艺,生活也能做到充实而有意义。所以,我并不觉得特长和幸福感之间存在多大的关系。
对于兴趣爱好,我觉得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任何强制性的学习,效果都不会太好。家长可以引导,可以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天赋所在,选定目标之后就持之以恒地学下去。这样,孩子既不会觉得辛苦,又能将自己喜欢的这项内容较为全面而深入地学习下去,还能培养做事坚持不懈的好品质。
人的幸福感,来自于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能做好它,那就更棒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