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做好一根火柴上的“买卖”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加氢裂化,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词汇。但在石化工业中,这代表着一种具有轻质油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的生产工艺。一般而言,伴随着高效率、高产出的通常都是高风险,加氢裂化正是如此。

加氢裂化工艺是一种在极限状态下的操作,近乎苛刻,这种极限体现在高温、高压、临氢,九江石化炼油运行六部工艺员史长友则形容,加氢裂化工艺是一根火柴上的“买卖”。史长友每天工作的对象,就包括了九江石化24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整个装置有142台转动设备,史长友就像是这些机器设备的私家医生,为其把脉、问诊、开方,确保加氢裂化装置的安全、平稳、有序运行。

机器设备的老朋友与私家医生

每个工作日的8点,是史长友的上班时间,可他总是提前30分钟就到了。戴好安全帽,穿上防护鞋,史长友便开启了每天工作的第一项内容:巡视近四万平方米的生产装置区域。巡视一圈下来,要花一个多小时。

新三路、新五路、新七路,经过这几条路,史长友来到了生产区域,进入生产区前,他总是习惯性地用手摸一摸静电杆以消除静电。

“蓝色管子里的是氢气,绿色管子里的是水。”走在生产区,史长友指着周围的各种管道给记者介绍道。但他的巡视工作可不仅仅是看这几根管道那么简单。

确认仪表供风、电气供电是否正常,观察液位、温度、压力……史长友既像是这些管道、机器、设备的老朋友,对它们的工作状态了如指掌;又像是它们的私家医生,丝毫不放过出现任何问题的一个可能性,谨慎负责。

在加热炉前,史长友通过密封式看火门观察炉内燃烧情况;在机泵前,史长友通过测量机泵的振动频率判定是否正常运行……行走在生产区里,小到地面上的垃圾,大到任何一个泄漏点,都逃不过史长友的火眼金睛。与此同时,史长友的鼻子也需要时刻保持在警惕状态,不放过一丝异味。

望闻问切,用扁鹊提出的中医“四诊法”来形容史长友的这项工作,再合适不过。很多时候,史长友只要听一听,就能判定一台机器是否在正常工作了。

尽管史长友每天面临的是散发温度、发出声音的机器,但这依旧不能掩盖住机器本身的冰冷特性;尽管生产区域的机器、管道被刷成了红蓝绿黄各种颜色,却仍然无法粉饰这份工作的枯燥单调。“有时候是有些无聊,但是一想到自己这份工作背后的责任,就觉得没什么了。”

从尿素操作工到加氢技术状元

“分析问题一针见血,处理问题手到病除”是史长友对自己工作提出的要求。

“氢气与其他气体不同,风险性最大,”史长友介绍,当空气中的氢气浓度在3.7%到75%范围之内,就很容易发生爆炸性事故,“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很宽,所以面对加氢装置时就更要小心翼翼。”

史长友所在的九江石化炼油运行六部于2015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包括4万标立/时PSA装置、170万吨/年渣油加氢装置和24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这三套装置投用后,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九江石化重燃料油的硫含量、增加轻质油收率,提升了公司优质清洁燃料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又满足了国家油品质量升级的要求,增强了公司炼油产品竞争能力。

炼油运行六部现在一共有4个运行班组,每组有15名工作人员。其中,渣油加氢和加氢裂化是炼化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对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谁也想不到,作为六部技术总把关人的史长友,在2010年以前还只是九江石化的一名尿素技师。

化肥与炼油,是两个不同的行业类别,前者是一个缓慢的生产过程,炼油要求的则是稳准狠。

1995年8月,史长友毕业于江西省化学工业技工学校,毕业后分入九江石化尿素车间,两年后担任尿素装置工艺班长,2005年破格升为高级工,2007年晋升为尿素技师。2010年,为了九江石化大发展的需要,史长友从化肥转行到炼油,调入连续重整车间。从班长到操作员,从高级技师到普通学员,史长友的职业生涯一切从头开始。

在重整装置开工中,史长友奋战在现场,一段段管线冲,一台台设备试,一道道阀门洗,通过管线打压,熟练掌握了连续重整的流程;通过闭锁料斗的标定,每天爬上70米高的反再框架,使得他对再生系统了然于胸。车间还抽调他担负起整个装置仪表和连锁逻辑联校。

重整装置介质大部分为油和氢气,管线细、接头多,1800多个仪表点必须进行点对点调校。雨天里、烈日下、夜色中,位号一个一个对,仪表一台一台校,最终史长友了解每台仪表的原理,熟悉了每台仪表的功能。最终,史长友在装置开工中解决了重整、加氢两套装置仪表调节PID整定难题,确保了装置的顺利开工和平稳运行。

2012年,因为身怀精湛的技术,史长友取得九江石化重整工种技术比武第一名,2012年获得九江石化重整技术比武第一名,2013年一举夺得九江石化加氢比武状元,同年获得江西省《振兴杯》加氢专业比武第一名。

24小时待命一个电话赶到现场

“感觉这个进料少了点,需要加点。”4月26日上午,在炼油运行六部外操室,史长友通过DCS(集散控制系统)画面与运行班组工作人员讨论着当天的工作。通过DCS画面,史长友和同事们可以掌握到加氢裂化过程中反应部分、分馏部分、热工部分等部分的实时情况。

因为九江石化的所有生产区域都是24小时处于开工状态,所以炼油运行六部外操室的机器设备常年开着,工作人员实行的也是倒班制,以实时监控生产状态。对于史长友来说,每天需要24小时待命,一个电话就要赶到现场。

去年11月30日凌晨2点40分左右,史长友的电话响了。接起电话,史长友得知加氢裂化装置上游的煤制氢停炉,导致供氢量骤降,“加氢裂化装置中,一旦氢气断了就会直接影响加氢裂化装置的工作。”凌晨3点,史长友就赶到了生产区域,指挥加氢裂化降负荷工作,确保系统平稳运行。这样的突发情况对于史长友来说是家常便饭,早已习惯。

每年春季雷雨多发时节,只要有雷电发生,史长友就睡不着觉。当然,让史长友失眠的原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打雷可能会引发装置晃电。“因为生产装置的电路很多,一打雷就容易晃电,一晃电就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每每打雷的夜晚,史长友即便困了也只好和衣而睡。

休息就等于待命,离开九江更是需要向上级打报告才行。从业以来,史长友外出离开九江都是因为各种培训学习,旅游对他而言更是奢侈。这么多年来,除了外出培训,史长友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鹰潭,因为他是鹰潭人。

“觉得特别对不起自己的老婆、女儿和儿子,但没办法,谁叫我做的就是这行。”采访中,史长友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干我们这行,万一都不能有。”“虽然现在装备升级了,发生危急情况的概率变低了,但是我们不能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欢迎读者提供彰显“工匠精神”优秀从业者的信息和线索,共同为他们喝彩,传递更多正能量;如有合适线索,请致电139702269930792—8558155。)-->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