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说几句方言留一片乡愁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刚刚过去的五月,一段关于九江话的视频火爆了朋友圈。这段从《多彩中国话》节目中截取的片段,让全国人民在爆笑当中感受到了九江话的风采和魅力。无独有偶,五月中旬,几个九江本土文化人发起了一场母语朗诵会,来自九江各县区的文化爱好者以各自的方言朗读诗词,形式别致,让人耳目一新。

无论是大型综艺还是地方演出,这两个活动都让人把眼光聚集在了九江话上,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还有没有必要说九江话,这种语言形式有没有值得保存的必要呢?

要么不会说要么不对味

乡音面临“失传”

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注意到九江话面临“失传”的危险。

去年9月,有媒体随机抽查了市区一所小学的班级,发现一个56人的班级只有10%的学生会说九江话。而今年记者询问了市区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的教师,他们都表示虽然没有做过具体调查,但是能说的学生少之又少。

因为刚刚学习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湖滨小学教师李倩雯在课堂上做了一个随机调查,“‘乡音未改鬓毛衰’。什么是乡音?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就是九江话。”但一个近50人的班级,只有1∽2个孩子举手表示会说九江话,“虽然我知道现在会说方言的孩子少了,但是这也确实太少了。”

从教31年的九江三中教师陈义林回忆起从教岁月,也对这点感受很深。“刚教书的时候,一个班上至少有6∽7成学生能说九江话,现在最多1∽2成,越来越少了。”除了在学校,生活中说九江话的似乎也越来越少。私企职员王先生这么对记者说:“我感觉这跟现在地域人才交流有关系。比如我就是甘肃的,公司同事就只能跟我说普通话,还有其他彭泽的、都昌的,大家交流的时候都不自觉地说普通话,就怕人家听不懂,工作不便。”

而地道九江人戴先生则表示,现在会说九江话的也很少地道了。“90后、00后身上最明显,好多词不会说,什么‘扯纱蝇儿’,‘扯白话’现在很少听见,电台里的九江话节目也听得不对味,倒是九普话越来越多。以后会说九江话搞不好也算一项技能吧?”

有乡音才有乡情方言彰显地域文化

《多彩中国话》是一档方言推广节目,九江妹子一上台就来了一句“衣服没有袖子就是dor”,主持人汪涵直接懵了,也让九江人笑了。试想一下,如果九江人不说九江话,只会普通话,那至少在语言交流方面,九江人和任何城市的人毫无区别。

张仁杰是地道九江人,他不仅是方言朗诵会的发起人之一,还在活动中抑扬顿挫地朗诵了《琵琶行》。“上节目之前,我老婆说拿九江话读肯定丑死人的,结果我读完了,她说:不丑不丑,还蛮好听的。”所以张仁杰认为,说方言难听这是一种偏见。

“都说他乡遇故知,知什么?知音啊!”张仁杰模拟了一个场景,你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突然听见身边有人说九江话,“你会不会觉得很亲切?你会不会打个招呼?所以要知,首先是听见音啊!”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乡音为依托,哪来的乡情呢?

同时,方言还承载了一个地域的历史变迁。九江话隶属北方语系,跟周遭的其他方言完全不同,就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明朝以后几次屠城,因而现有的居民都是从湖北、安徽或赣南等地迁入,因为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面貌。老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这其实就是方言的地理区分。

说九江话会影响普通话?家长低估了孩子能力

之所以会说的人越来愈少,在采访中许多家长认为如果在学习普通话的同时,学说九江话,九江话的发音会影响到普通话,最后沦为“九普”。但湖滨小学李倩雯老师则表示,这种说法大大低估了孩子的天分。她认为在无需语言上太多刻意,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家说方言,到学校说普通话,“即使有时候某些字词的发音不准确,马上纠正就好了,而且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换也能得到锻炼。”

同样是语文老师的陈是颖也表示,“九江话中除了l,n,an,ang,等个别发音有些不好区分外,基本上不会造成对普通话的影响。”反而因为小孩子在家庭中跟随爷爷奶奶说普通话,而老人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最后不仅不会九江话,反而普通话也成问题。

85岁的文物考古专家刘堂鑫介绍,香港特区政府要求学生应掌握好“两文三语”,即中文、英文书写,粤语、英语、普通话的口头表达;新加坡教育部门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好“两文三语”外,还要会听会说基本的闽南话和马来语,方言从来没有成为当地人学习其他语言的障碍,也没有影响新加坡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给方言留“一席之地”

2015年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主题是“依法推广普通话,提升国家软实力”。经过19年的推广,浔城各学校和单位形成了人人都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普通话是桥梁,推广普通话方便了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促进了城市发展和建设。但与此同时,方言承载了地域的文化和变迁,是乡愁的载体,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留存。

李倩雯是坚定的方言支持者,她觉得保护方言,坚持说方言不仅是对故乡的一种情节,更是对地域、历史的一种承载。“最近我参加一个国学研讨会,会上就有一种观点,一些古诗词如果用方言来读,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古代思想精髓。”

九江职业大学教授田立云也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田立云长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同时还坚持做九江方言的集中整理工作。“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个地方要念xia。为什么念xia?就是因为古汉语发音的问题。”现在的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发音,而普通话没有,如果抛弃了方言,也将带给古汉语研究很大困难。

既然方言承载了文化和历史,那么该怎样把方言流传下去呢?采访中几位老师的观点都非常一致,在家说方言,在校说普通话。“只要让方言有存在土壤,它就自然能留存。”李倩雯是湖北人,她的孩子在家就和奶奶说湖北话,在学校就说普通话,“两种语言之间他切换还是很自如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