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浅谈三毛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有幸拜读三毛的大作,获益良多。我想就她作品中的“生命意识”谈谈个人的浅见。三毛的作品中,最让我感慨的是她的生命意识。闲来细细品味,具有与众不同的内涵、特点和意义。

内涵

博爱。三毛声称自己是红尘中的俗人,对世俗生活有独特的偏爱。她说:“我实是一个家庭主妇,不知什么时候别人开始把我当作家看。这种改变是我很不习惯的。”不难看出,与一个众人仰慕、社会知名的作家相比,她更希望成为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心甘情愿地在家庭琐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三毛在梦想中的“撒哈拉”施展了一个女人的全部才华。她与荷西白手起家,把空空如也的“沙漠之家”变成了人间天堂。爱,是她人生中反复吟唱永不疲倦的主题。她说:“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被人所爱呢。”她的一生与爱相随:追求爱、奉献爱、描写爱。女性博爱的情怀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三毛的人生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何其有幸,在亲情、友情、爱情上,一样都不缺少。”

善良。在三毛的笔端时时会出现艰难生存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她或善待、或同情、或关爱、或援助。三毛以博大的爱的胸怀,关注着一切普通人的命运。这种超功利、超血液、超国界的纯然的爱,使三毛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并使她的人格魅力得到了升华。三毛只有生活在世俗中才觉得安稳,只有在帮助别人时才会体会到幸福。就是这样一个一直想把自己融入广阔世界和平凡人生中的三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崇尚真善美的女性以一颗平凡心容纳海川,看到了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女性追求爱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真实。三毛的作品十分看重内容的真实性。她曾坦言她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依据,所以,其作品只能算是自传性的记录。她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职业作家。她不创作,只记录,连自己都感觉像“民间艺人”。正因为她不追求经过加工的艺术,所以,她的作品便有了一种平民式的朴素与随便。尽管写作使她一夜成名,但无论是从写作内容还是风格上,都能看出三毛追求的是一种淡然的平凡。这与她追求的生命本真是一脉相承的。她从不高高在上,努力拉近与我们的距离,把她的眼睛和心灵借给我们,让我们借此去发现、感悟。她从不说教,只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特点

神秘色彩。三毛的作品显示出她对生命、人生的独特看法:她相信生命有肉体和魂灵两种形式。同时,她还认为在太空里,或者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着一个我们无法证实的世界。她一向具有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赞美简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钟情纯正的大自然。所以,“撒哈拉”那广袤而充满神秘的大沙漠,那愚昧、野蛮但心灵质朴、坦率的土著邻居,这一切所构成的接近自然的淳朴环境,令她深深着迷。在这儿,三毛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敏感的心灵收到的不再是人情冷暖的打击,而是自然、天地的和谐与神秘。从精神到肉体,她整个儿洋溢着自然之意,人与自然界的对话是那么直接与主动。也就是在这里,三毛觉得她得到了灵性的“第三只眼”,偷窥到了大自然的一些奥秘。

“我笔写我口”的率真与自我。三毛留给了我们十九部作品。通读这些作品,我们惊奇地发现,作品所涉及的人物还真不少——不管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十九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只有“我”一个人!而且,这个“我”就是作品的叙述者——三毛本人。

意义

表现出作家不随波逐流,敢于展现自我的风范。三毛作品中的故事的一切从“我”开始,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轴心,以“我”的归宿为归宿。可以说,她的作品就是自传,她本人是她作品中彻头彻尾的主人公。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她把“真实的三毛”与“作品的三毛”融合在了一起。在她这样的文风遭到了不屑时,她没有改变风格。哪怕是为了自己的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写自己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呈现自己的世界,这是一种自信、坚定的表现。

表现出作家用真实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格。每一位读者在品读三毛的作品时,大概都不会与当代著名作家这样的头衔摆放在一起。因为她的作品是如此的朴实无华,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就像与老朋友讲自己的故事一般,展现的也是一种淡然的平凡和生命的本真。用她的真情、真性呈现真实的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现出作家愿为“温情的世界”献出一份爱心的风采。在她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多方面的爱。其中描写我对他人的爱心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悬壶济世》《芳邻》中,“我”不似别的文明人那样排斥沙哈拉威人,而是以无穷的耐心去接济、帮助那些愚昧肮脏的沙漠人。在《温柔之夜》中,叙述了“我”如何对处于困境中的陌生人,不求回报的贡献爱心。她毫不掩饰地欣赏自己的行为,忠实地写给世人看,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隐形的要求:献出自己的爱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纵观三毛作品,她用真实的生命历程撰写了绚丽的生命意识,让爱永驻人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