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近期,九江市委党校组织学员分赴武宁县、永修县、庐山等地,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了专题调研。
各地发展现状
山水武宁被誉为“中国最美小城”,已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计划。近年来,武宁县大作“山水”文章,编排大型实景水秀《遇见武宁》,通过声、光、水雾等形式,展现“溯源武宁”“桃源武宁”“律动武宁”“大美武宁”四幕,可容纳600名观众观看演出。开发夜游武宁项目,让游客乘船穿梭于武宁大街小巷,近距离体验武宁历史,在游船上感受武宁打鼓歌、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的魅力。此外,打造了山岳武宁、水上武宁、乡村武宁、康养武宁、夜色武宁、空中武宁等六条风景线,2018年接待游客668.5万人次。
永修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吴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白莲湖旅游开发景区、燕山龙源峡、桃花溪漂流、凤凰山桃花园、土巴屋、南坑等景区深受游客喜爱。
庐山天下悠。近年来,庐山加快推进牯岭休闲艺术小镇建设,打造精致牯岭,逐步发展度假游和休闲游。精心打造“旅游市场+特定资源”模型旅游产品,创建庐山“旅游+避暑”避暑旅游产品和“旅游+登山”健身旅游产品,不断擦亮庐山的世界名片。
当前存在问题
一是资源整合规划、开发和发展存在不足。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开发和发展总体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没有把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作为一个系统产品来开发,使其长期附庸于旅游景区而未得到很好的建设。虽然提出了全域旅游的规划,但是一体化的建设,特别是购物和娱乐建设与国内先进旅游目的地相比,仍有差距。
二是突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还未形成。除庐山等少数风景区开始开发度假旅游、特种旅游产品,更加关注游客的体验外,大多数历史文化资源还未做深度开发,“名人”在旅游中的效应不突出,对游客了解并愿意停留、细细品味感召力不强,致使旅游文化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
三是资源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有一些资源仍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有的干部群众缺乏对遗址遗迹的保护意识,导致部分旅游资源破坏较为严重。景区管理力度缺乏,也会给文化旅游资源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四是配套服务设施及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一些规模小的景区缺少供游客休息消遣的配套设施,特色旅游商品、娱乐、餐饮不足。有的景区服务人员素质低下,对外来游客“欺生”、“宰客”,难以使游客领略到景区文化的丰富内涵。
意见及建议
一是在“绿”字上做文章。九江文化旅游最优资源、最大潜力是绿色生态。要把绿色当成文化旅游的本色,充分利用建设长江最美岸线等政策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庐山旅游品牌,发挥鄱阳湖、庐山西海、云居山等山水资源优势,加强绿色规划,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长远发展与永续保护并重,统筹规划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在“红”字上做文章。九江作为“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策源地,红色旅游资源品味独特,九江城乡各处都遗存着如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许多革命重要历史遗迹。应注重品牌建设,加强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开发,从政策和舆论层面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加快红色旅游景区建设。
三是在“古”字上做文章。以九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点,打造富于区域特色化的文化品牌,要依托陶渊明、黄庭坚等历史名人,弘扬名人文化;要挖掘“义门陈”“样式雷”等家族资源,弘扬家规家教文化;要深挖白鹿洞书院、东佳书院等书院资源,弘扬尊师重教文化。
四是在“活”字上做文章。改变融资方式,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借鉴武宁县大型实景水秀《遇见武宁》新型旅游产品开发经验,不断盘活旅游资源。健全配套设施,解除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后顾之忧,提升游览品质。要盘活宣传推介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语言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教育的有效性。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九江高校资源,培养文化旅游服务人员。
(市委党校2019年中青班第二调研组李卫林(执笔人)欧阳志政张宇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