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给庐山的“情书”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我与张桂辉同志相识三十多年了。那时,我在《江西日报》工作,他在九江市浔阳区委宣传部任职,是我们的热心作者。后来,他调回福建工作。虽然离开江西,而且职务变了,但他仍然积极写作、笔耕不辍。近日,收到他从厦门寄来的《庐山偶拾》,读后颇受感动。

四十年前,张桂辉曾经在庐山人武部服役,与庐山结下不解之缘。庐山,留下张桂辉五彩缤纷的青春梦想;庐山,点燃张桂辉忠贞不二的爱情火花;庐山,成为张桂辉历久弥新的固化情人……

庐山,有丰富的文化。晋代谢灵运、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明代李梦阳、清代康有为,以及现代伟人毛泽东等,都有不同题材表现庐山的作品。据统计,留存于今表现庐山题材的古代诗词多达4000余首,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

庐山,有鲜活的故事。从远古至清代,有30多位皇帝参与了庐山的文化创建和发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感激庐山的“救命之恩”,封庐山为“岳”。近代以来,更有无数风云人物在这里活动,演绎出一串串趣闻故事、一桩桩重大历史事件,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名山。

庐山,有悠久的历史。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就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文字记载。之后,经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等文人墨客的讴歌传颂,早已天地注册,历史留名。

如果说,文化是庐山精彩的“面子”,那么,历史便是庐山厚实的“里子”。人类实践表明,文化和历史,如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换句话说,庐山和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现代史,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古往今来,庐山与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联,从而,为国人所关注,被世界所瞩目。

大自然赋予庐山奇异的风光及自然风貌,而人类则在历史演进发展的过程中,为庐山留下许多文化积累。庐山山水文化的客观性,就隐含在庐山的文化遗存和遗迹之中。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增添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极具文化的底蕴。

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与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既是“诗化”的自然,也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目不暇接、脍炙人口。东晋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也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10余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千古长流,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的庐山,是云的故乡、雾的世界。一年四季,常常都处在漂浮不定、变幻莫测的云雾中。而每当云遮雾绕时,无论你置身庐山何处,都有一种天上人间的感觉。

感激庐山!她无私的献给世界一幅绚丽多彩的经典画卷。如果不是庐山,便没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没有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因为有了庐山,才为世人提供一个不忍离去的旅游景点,为文人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感谢庐山!她慷慨地赐予张桂辉一位同甘共苦的生活伴侣。正是因为有幸成了“庐山女婿”,所以才有资格成为庐山常客,才有机会细品庐山韵味,才有条件遍览庐山秀色……

庐山的美景,醉人醉心;庐山的故事,有滋有味。数千年来,留存至今,描写、讴歌庐山的诗词佳作,灿若繁星,增辉添彩。但对庐山而言,它们所体现、所展示的,都不过是一个侧面、一个局部而已。

有道是,日久生情。对人如此,对山亦然。张桂辉与庐山接触多了,和庐山相处久了,对庐山便有了踏石留痕的印记、浓香胜酒的情感。当这些印记悄然醒来,当这些情感自然发酵之后,便有一滴又一滴与庐山有关、用文字酿成的“酒水”,从张桂辉心灵深处溢了出来——把他在庐山的所见所闻,对庐山的所思所想,写成文章,献给读者。

庐山,令人陶醉的美景,内涵丰厚的人文,对多数来去匆匆的游人过客而言,不是眼力不够,而是时间有限,做一次庐山旅游,不论三五天,抑或七八天,大多只能欣赏她的“面子”,很少能够触及她的“里子”。张桂辉收入本书的46篇、20余万字描述庐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散文随笔,既有展示“面子”的,也有管窥“里子”的,或多或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加深对庐山的了解与认识。

庐山,是一部常读常新的巨著;庐山,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每一位有心投进庐山怀抱的游人过客,都会对她产生一种情深深的思绪,留下一段意绵绵的回忆。都说,知恩图报。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张桂辉,该拿什么、怎么样回报庐山?!想来思去,他认定只好尽己之所能,唯有就“山”取材,写点人无己有的东西,作为回报庐山的一份“薄礼”。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十年来,张桂辉这些赞誉庐山的散文随笔,大多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发表过。它们由表及里、由古及今,由景及人,写出张桂辉在庐山的拾遗、拾萃、拾趣。因而,他给这本文集取名《庐山偶拾》,权当一个庐山女婿写给庐山的“情书”。

这“情书”,有点意思;这“情书”,值得一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