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慈善法草案,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最终出炉。此前草案公布时就引发了炸锅式讨论,那么这部慈善领域的专门法律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调整修改呢?九江市慈善总会曹海星主任就其中与市民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新规进行了解读。
个人不可以募捐
近年来,许多热心公益的人士,会在网络上发起为贫困儿童、残障人士等等公开募捐。但是慈善法草案规定,不具备募捐资格的个人发起募捐将会受到惩处,那么这些热心人士该怎么办呢?
曹海星介绍,草案第二十八条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草案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开展公开募捐的,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同时,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这意味着,草案并不支持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个人开展公开募捐。
也就是说,个人或者不具备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和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
个人求助不禁止不调整
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个人募捐信息,包括个人为身边朋友或陌生人发布募捐信息,个人转发他人募捐信息等,这种情况并不罕见。那么慈善法颁布后,这种情况是不是就不合法了呢?
曹海星介绍,这种情况属于个人求助,个人在网络求助的情况要分别对待。如果个人为不特定的受益人募捐,慈善法要管,或者说,为了救助本人或者亲属以外的他人,在网上发表个人募捐属非法募捐,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时,个人应该与具有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但是如果个人自身生病需要高额治疗费,家中困难便为自己向社会求助,这种情况不属于慈善法范围。“这部法律立法原意是个人不能公开募捐。”曹海星进一步解释,个人募捐目前没有规范的管理、监督体制,近来,因为个人募捐而导致的纠纷并不少见。
曹海星表示,此类情况很难进行规范化制约,“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现滥用善款等行为,只能对受捐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无法通过法律对其加以制约,也无法很好地维护捐赠人的权益。”因此,慈善法对于个人求助的态度是“不禁止,不调整”。
单位或社区内部互捐不禁止
那么如果出现单位员工遇到困难,一个单位内部伸出援手的情况是否合法呢?曹海星表示,在社区内部或单位组织内部开展互捐这种情况也是争论的焦点。“单位内部开展的献爱心活动是互济互助活动,通俗来讲就是‘抱团取暖’。”曹海星表示,目前慈善法对于这类情况并没有明令禁止。
谁可以发起慈善募捐?
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进行慈善募捐的必须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如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各类基金会、公益组织等相关团体,这些慈善组织经由相应级别的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取得慈善募捐资格,同时也接受相应管理和监督。”
慈善组织可以在全国募捐吗?
慈善组织可以在现场公开募捐或者在民政部统一或指定的平台上募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慈善组织可以在全国进行募捐。
曹海星主任介绍,慈善组织只能在登记部门管辖区域内募捐,如果要在登记管辖区外,需要备案。而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也可以同时在其网站发布募捐信息。
“换句话说,就是组织活动只能在登记范围内,但是全国人民都可以捐给你。”
明令禁止强制摊派募捐
《慈善法》草案规定,向单位或者个人摊派或者变相摊派的,将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停止募捐活动。对违法募捐的财产,责令退还捐赠人;难以退还的,由民政部门予以收缴,转给其他慈善组织用于慈善目的。不仅如此,有关组织或者个人还可能面临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如果是政府部门摊派捐赠任务谁来管呢?曹海星介绍,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如果摊派或者变相摊派捐赠任务,将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多余的善款怎么办?
对于慈善组织来说,有时会遇到募集善款有剩余的情况,那么多余的钱该怎么办呢?
曹主任表示,《慈善法》草案规定,慈善项目终止后捐赠财产有剩余的,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赠协议处理;募捐方案未规定或者捐赠协议未约定的,慈善组织应当将剩余财产用于目的相同或者相近的其他慈善项目,并向社会公开。
“目前一般分为两种情况考虑,一是通过慈善机构捐赠给个人,如果个人没有用完捐款,那么剩余钱款可以由该个人支配用于后续治疗、康复等用途,或由慈善机构统筹安排救助;二是通过慈善机构捐赠没有指定给个人的,剩余的钱由该慈善机构协调分配,转给其他需要帮助救助的人使用。由于类似情况较多,亟待细化处理程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慈善组织的财产应全部用于慈善目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财产。
不能自己用,那么可以用来投资保值吗?“这个是可以的,但是投资所得的全部收益也要全部用于慈善事业。如果是重大投资,还要三分之二以上的决策人员同意。”
钱是敏感问题,为了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慈善法草案规定,慈善组织应向社会公开组织相关信息,每年向社会公开其年度工作报告,信息公开应真实、完整、及时。同时,不公开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及捐赠人、慈善信托委托人不同意公开的私人信息。
同时,捐赠人有权查询、复制其捐赠财产管理使用的有关资料。对于“私分、滥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财产”的慈善组织,草案也作了明确规定:“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吊销登记证书并予以公告。”
志愿者将更有保障
现在热心公益,闲暇时间做志愿者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这些志愿者大多是没有得到专门培训,缺乏技能,同时参加公益活动时遇到危险也没有相应的保障,这些问题草案是如何规定的呢?
曹海星介绍,一些慈善服务需要专门技能,比如医疗康复,教育培训等,慈善组织会给志愿者相应的培训。同时在志愿者结束服务后,应当无偿、如实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
至于志愿者存在被骗或者受伤等情况,《慈善法》草案规定,慈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展开慈善服务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志愿者合法权利。慈善组织安排志愿者参加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慈善服务前,应当告之志愿服务过程可能发生的风险,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