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法律体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人格,它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师如何将《道德与法治》的基本观念根植于学生心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责任重大且任重道远。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探究《道德与法治》小学教学生活化已成为思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经之路。因为生活化思维本质就是将教材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学习生活演变成为学习领地,从而拉近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敢于学习、乐于学习……
以学生为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是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断地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例如,低年级的孩子处在懵懂时期,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就能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发现自己或他人的闪光点。例如: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能行》这一课时,我从学生感兴趣的绘本故事《咪咪学本领》入手,和学生一起展开绘本阅读。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明白咪咪虽然失败多次,但是它不放弃,始终坚信“我能行”,最终获得生活本领。由此引导学生将咪咪身上“我能行”的精神特质潜移默化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优点与长处,就能愉悦身心,温暖你我。我相信,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学生就一定会在正向引领的作用下越来越好。
以生活为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课前调查、搜集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强化自己对新事物的认知并且能够有条理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去观察和了解自己的亲人或者周边的成年人在学习什么。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课前调查不仅能增加学生在生活中与长辈之间的交流话题,而且学生也能从访谈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的成长离不开学习,从而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真谛。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许多真实而鲜活的实例更让学生明白: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越丰富,学习方法越灵活,生活就会越精彩。
以延伸为要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将课堂内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持续不断的运用,既能转化学习成果,又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执教《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直面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帮助学生了解垃圾剧增的现状和危害,认识垃圾分类、回收与循环再利用的积极作用。说的再好,不如积极行动。教室就成了垃圾分类的练习场。我们在教室里张贴垃圾分类示意图,帮助学生区分:湿垃圾、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准备贴有标签的垃圾桶并指导学生分类投放。课后,学生通过新闻、网络等渠道,了解发达国家和我国一线城市有效利用资源的政策、方法和现阶段取得的成效,树立环保意识。“垃圾分类我先行,保护环境齐努力!”学生耳濡目染,各个争做环保小卫士,并通过自己的小手拉起家长的大手,全家总动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到小区垃圾分类行动之中。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基,以延伸为要就能为学生在线丰富而立体的生活课堂。就能增强《道德与法治》在课堂上的亲和力与针对性,真正做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