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HMYGOD,手感太顺滑了吧,一个鸭屎绿,一个失血白,真是好看到爆。总之,买它!买它!买它!”因为模仿网红李佳琦,一位名叫天天的小朋友也成了网红。在抖音上,他有70多万的粉丝,短视频有四百多万的点赞。作为回应,李佳琦送了他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套练习册。网友一边笑得肚子疼,一边感叹,这届小朋友确实有点不一样。与80后、90后从小纠结“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烦恼不同,今天的95后、00后们似乎正面临一个新问题:选择好好读书还是选择当网红?
读书还是做网红,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真问题”。有调查显示,有媒体曾做过一个95后就业观的图解,其中提到,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和网红。
对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是,在一个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社会,年轻人的择业观被重塑,更多的年轻人青睐做主播、乃至“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无需过于担心。
新的社会择业观的形成,一定是对应着深刻的社会现实的变迁。就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特定年代被倡议,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所流行的“手术刀不如杀猪刀,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而对应到当前社会,新生代们都属于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对互联网文化及其所衍生出的职业的好感,也是整个社会互联网化的一部分。且伴随着社会的开放,对这些新观念、新的就业倾向,也有了更多的包容。
就另一个维度而言,我们需要警惕的,其实不是年轻人向往做网红,而是把读书与网红对立起来,当成了二选一的选择题。一种声音颇有代表性,“我读书不行,大不了将来做网红”,仿佛“网红”是一条可以退而求其次并且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的捷径——这才是最大的误读。
在现代知识社会,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以一定的知识或者是相当的“读书”训练为基础。就拿主播来说,有调查显示,“高学历”已经成为目前头部主播的主要趋势。在全国范围内,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的主播学历最高,大学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到71.8%、68.9%、63.6%,且主播的收入与学历成正比。换言之,不读书做网红,成功的几率也要小得多。
而一个看起来“成功”的网红背后,可能是无数个“失败”的网红,网红行业并非天然就代表着风光。如《2018直播行业半年报》显示,头部主播数量仅占所有主播数量的0.7%,收割了超过32亿的财富,占全部主播收入的68%。
因此,社会不必对年轻人青睐做网红表示忧心忡忡,更不必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来束缚年轻人的选择。但是,对于将网红与读书对立起来,认为做网红就可以不读书的观念,还是应加以严肃的辨析。
这里面的分寸感如何把握是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教育,包括从家庭到学校,不必刻意贬低网红等新兴行业,更不必再视网红、电竞等新兴职业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该是帮助他们对这些行业有更客观、更全面和真实的认知。如今一批“知识型网红”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在帮助社会重新认识网红职业,这其实是好事。但这个过程中,也得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需要作出积极的、健康的引导。
另一方面,从大的角度来说,将读书和做网红看成是二选一的选项,这里面也包含着多个层面的外部问题。比如,在消费主义的浸淫下,不少年轻人对网红的青睐,很大程度上也是鲍德里亚所定义的“符号消费”的一种具体体现。在物质丰裕时代,社会消费观念如何维持在一种理性范畴,是整个社会都应该正视的问题;再比如,读书还是做网红这一疑问背后,还是充斥着“读书无用论”的底色,或者说是该观念在互联网社会的一种变体。因此,拓宽社会的上升通道,遏制阶层固化的倾向,让“读书”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彰显,仍需努力。
一个理想的社会之中,读书和做网红,不该是互相对立的选择。好好读书也能够成为“网红”,而网红也崇尚“读书”,这才是值得追求的正常现象。 (朱昌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