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那张报纸改变了我的人生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九江日报都创刊70周年了。而从我在九江日报发表那篇特别的文章算起,也已经有18个年头了。就是那张报纸,彻底改变了我的职业、我的价值取向。这还得从那年去洗浴中心的经历说起。

2001年的冬天特别冷。我在距县城30公里的德安县爱民乡中学教书,妻子娟头一年经过公开选调从爱民中学考到县一中,3岁的女儿也送去城里上幼儿园。平时,我们各自在两地上课,只有周末,我才骑着摩托车进城和她们母女团聚。

我和娟都是农村家庭出生,进城后一时半会也买不起房子,就在学校边上的轮胎厂职工宿舍租了一套老式房子。房子简陋点倒没有什么,关键是没有热水器,冬天洗澡不方便。有一次听说桥东有一家新开的洗浴中心条件不错,价格也不贵。于是我们一家三口收拾好衣物,就按照朋友的指点直奔那家洗浴中心。

走到桥东时,并没有看到什么洗浴中心,只有边上有一栋大楼,上写“德安县图书馆”。娟就打电话问朋友,朋友说洗浴中心就在图书馆内。我们将信将疑地进入到图书馆大院,果然主楼右侧墙上贴了“洗浴中心”的招牌。我心里犯嘀咕,既然是图书馆,那是供市民学习知识提升修养的地方,怎么能改成洗澡堂呢?公益场所,还能搞营利吗?草草洗完后,我们回到了住处。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平时教学生上政治课,总说精神文明要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九江日报也经常刊登这类的言论和报道。不行,我得写点什么。早想琢磨着要给九江日报投投稿,借这个题材参与一下。

于是,我就静下心来,摊开稿纸,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感而发。我一口气花了1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篇小杂谈,取名叫《有感于图书馆改澡堂》,800多字吧。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又从头到尾改了三四遍,又工工整整地抄了两遍,直到没有一处笔误涂改。装进信封,贴好邮票,我就投进了学校的邮箱。

稿子投出去后,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其实之前我在九江日报也发表过一篇抒情散文,反响还不错。等待其实也是美好的事情。每天我下课第一件事就是看有没有新到的九江日报,特别看到有德安的报道就特别亲切。等呀等呀,正当我要灰心丧气的时候,同事惊喜地告诉我九江日报又发我的文章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那篇《有感于图书馆改澡堂》的杂谈在二版“各抒己见”栏目发表,标题下醒目地印着我的大名。我激动地手持发出淡淡墨香的九江日报,把那篇文章看了四五遍,爱不释手。这说明,报社编辑也认可我的观点,我的言论得到了公认。

没想到后面的事就不由我的欣喜发展了。

第二天,校长把我叫到他那里,直接问起那篇文章的事。我直纳闷,他平时不看九江日报,怎么也知道我发表了文章。可校长非但没有表扬我,还沉下脸,说我给他惹大麻烦了。原来县里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县长看到了这篇文章,很不高兴,说什么家丑不可外扬,指示教育局要来学校调查问责。我一听,也不高兴了。我没写错,我不怕什么调查。校长无奈地直摇头,他知道我的犟脾气一上来,九头牛也拉不回去。我本身就是属牛的。

不知为什么,接下来,我并没有等到上面来人问责,心想这事应该过去了。没过多久,县直单位选调干部,我毫不犹豫地先报了县委宣传部岗位。一来我本来就喜欢写东西,二来终于可以和妻子女儿在一起生活了。可是教育局说什么也不盖章,说什么农村学校缺老师,要控制报名人数。我终于明白了,这肯定是那篇文章的缘故。

眼看报名就要截止了,我急得不知所措。就在还差一天的时候,学校来了两位县委宣传部的领导,听说是专门为我的事来的。不一会儿,校长就来通知我,说我的报名通过了。他说,宣传部领导也在九江日报看到那篇文章,认为我是个有思想有悟性的人,非常适合到宣传岗位上来,于是直接给教育局局长打电话,点名要我参加选调考试。后来我就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宣传部。再后来,我通过了全省公务员考试,升了副科、正科,到现在成为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再也不能回到教师的岗位了。

从那时,我就成为了九江日报最忠实的读者和撰稿人,每年上稿都有百余篇。我不在乎那点微薄的稿费,我在乎九江日报那份情意。没有偏见,没有门槛,给基层的文字爱好者创造了一个施展的舞台。我会永远珍惜这份真情,一直陪伴九江日报,为她装扮,为她兴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