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才兼文武李烈钧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李烈钧(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原名烈训,又名协和,字侠如,号侠黄,江西省武宁县罗溪坪源村平坑人。他追随孙中山参加过讨袁、护国、护法、北伐等战役,历任苏皖粤鄂赣五省联军司令、江西省都督、军政府总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曾为国民党五位中常委之一,其功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1940年,李烈钧来到云南昆明。虽然此时他早已离开国民政府权力中心,但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和国民党元老,影响仍然很大。他曾在云南讲武学堂任教,并在这里同蔡锷、唐继尧一道发动“护国运动”。这天,他的至交李根源带领当年讲武学堂以及护国军的旧友数十人,在昆明城外的古幢公园迎接他。三十年前叱咤风云的英雄,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大家不由十分感慨。李根源设宴为李烈钧接风洗尘。席间,李烈钧和李根源以及云南诗人王灿、王桢兄弟连句,吟成一绝:“山中宰相今犹昔(李烈钧);灞上将军去复还(李根源);难得二贤天与健(王桢);一时瑜亮耦无猜(王灿)。”

李烈钧用山中宰相陶弘景比李根源,李根源则用灞上将军周亚夫比李烈钧。在云南讲武学堂及护国运动中,他们二人一文一武并称“二李”,确实十分恰切。王桢、王灿兄弟高度评价他们才如周瑜诸葛亮,却能并力共事耦合无猜,同心共力护国反袁。这首诗在云南传颂一时,成了一段文坛佳话。

李烈钧能诗善文,有《李烈钧自传》《李烈钧出巡记》《李烈钧杨赓笙诗选》等著作传世;尤擅书法,庐山仙人洞的“常乐我静”就是他题写的。孙中山这样称赞他:“协和先生上马能武,下马能文,诚不可多得之当代儒将。”

关于李烈钧的诗歌,《江西诗词》主编,著名诗人、学者胡迎建先生这样评价:“烈钧以武略而兼有文功,每遇大事,以诗咏之。推襟怀抱,抒救国之鸿志;投闲置散,与泉石为知音。心雄志迈,意真气茂。”如他的《甲寅除夕》:“吁嗟何日得休肩,仆仆风尘又一年。杀气弥漫欧大陆,妖氛暗淡故乡天。愁肠断尽巴黎女,好梦惊残蓬岛仙。我为众生抱悲悯,爆花声里枕戈眠。”

此诗作于1914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到巴黎学习考察,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国内袁世凯称帝意图日益明显,故有“杀气弥漫欧大陆,妖氛暗淡故乡天”之语。该诗放眼世界,心怀故乡,感慨时序更迭,却寄寓了深切的报国之情,读来令人慷慨激昂。

1932年夏天,李烈钧前往泰山访问冯玉祥。冯玉祥是抗战主战派,之前他在张家口组织了抗日同盟军给日本侵略者以有力打击。由于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的破坏,抗日同盟军孤军奋战,终于失败。冯玉祥于是移居泰山读书习字,借以发泄胸中积愤。李烈钧赠诗冯玉祥,劝他抛除私见,共撑危局。“并力扶持志待伸,抗怀天地亦艰辛。匡庐归去东山远,五老峰头望故人。”

李烈钧亦擅长对联,留下了许多佳作。1917年秋,孙中山南下广州,联合滇、桂、粤各省成立中国民国军政府,发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就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任命李烈钧为总参谋长。期间,李烈钧驻军潮汕,撰有一联述志:“挥戈拨云雾;把酒看湖山。”

此联既表达了他欲靖清天下的豪迈志向,又表达他寄意湖山的淡泊情怀。李烈钧襟怀磊落,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以国家民族为重。他一生统兵无数,却从不把军队作为个人资本,战争结束便归还国家。所以他不像很多民国将领那样,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也使得他分外受人敬仰。

1927年,李烈钧指挥了生平最后一场大战——龙潭战役。当时他的身份是南京国民政府五常委之一,兼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这年8月,北洋军阀孙传芳调集重兵,先发制人在西起南京,东至镇江的百里长江线上发起闪电攻击,强行横渡长江天险,与北伐军在南京东面的栖霞山、龙潭发生激战。李烈钧居中调度,指挥李宗仁、白崇禧等国军名将以及海军司令陈季良、陈绍宽等,大败孙传芳。龙潭战役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一举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基业。战后,李烈钧撰有一联挽战役中阵亡的烈士:“江东一战吞河朔;万古雄风掩六朝。”此联格调高古,气魄雄浑,虽是挽联,却尽显英雄豪气。

李烈钧的对联中,最为有名的挽孙中山先生联:“才逾汤武,功盖恒文,九万里震威名,天授如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二十年共患难,山颓安仰,上为国恸,下为私哀。”

上联高度评价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下联则写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及两人的感情交往。李烈钧深为中山先生所信任倚重,所以有“出秉节钺,入赞戎机”之语。

李烈钧热爱家乡,为武宁留有不少题吟。如写于1929的《修江舟中》:“春光逶逦满芳洲,道出宁江望永修。天地有心恒载覆,湖山无恙任遨游。风敲岸竹疑琴韵,晖映林花似锦裘。更喜高人同击楫,悠然箕踞一扁舟。”此诗明朗流丽,气韵生动,寄情怀于山水之中,尽显将军淡泊之胸襟。

武宁老县城东门外有齐贤阁(即观音阁),大门联就为他所题:“五云天际起;万象眼中收。”他还为武宁“李氏家庙”题联:“才高倚马,望重登龙,载诵清芬宏启佑;鄂渚班师,章门握节,敬从新历奉蒸尝。”

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患心肌梗塞在重庆病逝,终年64岁。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亲临吊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蒋介石亲送挽联:“勋在共和辉国史;运回厄难慰英灵。”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挽联高度评价了李烈钧将军光辉的一生:“湖口烽烟,珠江弹雨,滇池骏浪,燕塞征尘,当年砥柱中流全凭一旅;鲁连仗义,武乡用兵,高蛮英名,伏波韬略,屈指复兴元老几见斯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