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70年”用激情与汗水演绎九江工业精彩篇章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70年沧桑巨变,70年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九江人民接续奋斗,共同铸造了九江工业辉煌成就,实现了九江工业“八大变化”,用激情与汗水演绎着精彩的工业篇章。

从小到大,工业总量裂变扩张。通过70年破浪前行,九江工业成功跨越一个个台阶,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09年突破千亿首关,再先后突破2000、3000、4000、5000亿元大关。新中国成立70年来,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1949年0.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584.9亿元,增加了3.49万倍,年均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由1949年56户增加到2018年的1753户,增加了30.3倍,尤其是2015年以来,每年净增150余户。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二,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17.4%。

从弱到强,企业规模培育壮大。改革开放前,九江工业涌现出了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水电、小机械“五小”工业,但都规模较小,龙头效应不明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狠抓技改扩能,形成了一批百亿级、五十亿级和十亿级梯级队伍。目前,九江拥有全国炼化行业最早的智能炼厂中石化九江分公司;全球最大的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赛得利化纤;全球最大电解液生产企业天赐高新材料;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江西星火有机硅厂;全省最大台资企业产1400万吨的亚东水泥;全省最大的港资企业理文集团;全国最大、全球第三的玻纤生产企业巨石集团九江公司,以及九江萍钢、青岛啤酒、中粮粮油、兄弟医药等一批龙头企业。

从少到多,工业门类逐步齐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经过70年,全市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已拥有36大类400多个小类产品。目前,形成了一批十万、百万、千万级产能,如每年原油一次加工产能1000万吨、钢铁560万吨、水泥2500万吨、纤维素纤维80万吨、棉纺300万纺锭、服装5亿件、有机硅50万吨、化肥200万吨、玻纤35万吨、造纸150万吨、火电装机336万千瓦、铅锌冶炼20万吨、船舶100万载重吨、空调500万台、食用油200万吨、啤酒20万千升等,其中有机硅产量全国第一、纤维素纤维产量全国第一、玻纤产量全国第二。

从无到有,园区平台提档升级。作为全市工业的主战场,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2个。九江出口加工区升级为九江综合保税区。共青开发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九江经开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千亿园区”俱乐部并跃入全国百强经开区;湖口县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晋升国家级高新产业化基地;永修县和共青城市均成功获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口高新区和德安高新区均成为省级高新区。同时,还有10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11个省级重点工业产业集群。

从配角到主角,工业主导更为突显。新中国成立初期,九江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只占8.4%。70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工业化率达到42.2%。尤其是税收贡献大。工业上交税收由改革开放初不到1亿元,增涨至2018年22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44.5%。纳税过亿企业达到10户,九江石化税收连续三年超过100亿元,成为全省纳税第一大户。特别是2015年以来,工业税收爆发式增长,实现税收三年翻番。

从单一到多元,产业结构逐步完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产业结构由传统单一的轻纺产业为主向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多元并重发展转变,产业结构日趋完善。新一届市委班子确立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进“555”产业发展。一是推动石油化工、现代纺织、钢铁有色、装备制造、电力能源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五大传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29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近七成。二是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电子电器五大战略新兴产业。2018年五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四分之一。三是重点打造石油化工、现代纺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产业集群,力争在3~5年内,打造为五大千亿产业。

从粗放到集约,创新驱动加力提速。70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九江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目前,全市共有院士工作站39家,建站数量全省领先,全国示范模范院士工作站2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42名;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30家、市级86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今年新增申报24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4个,项目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已有国家级两化融合企业3家、省级24家、市级270多家。

从封闭到开放,开放型经济逐步繁荣。九江自古便是通都大邑,系我国四大米市和三大茶市之一。作为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之一,吸引了一批沿海客商、外商及港澳台商纷纷来我市投资兴业,全市开放型经济逐步繁荣。2018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共有10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2亿元,占全市比重12%。九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688.6万吨,集装箱42.93万TEU,港口货物吞吐连续4年保持亿吨水平,集装箱量增长呈迅猛态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