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分层教学”

2022年01月19日 10阅读 来源:九江日报
-->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异的教学,使个别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准确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既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发展。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各层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能得到高效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前准备

分层。运用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起点情况,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差异,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生,B层生,C层生。确立层次目标,根据A、B、C三层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层次目标:教的层次目标分别是“超纲拓本,达纲靠本,压纲缩本”,学的层次目标分别是“会学,学会,模仿学”;教学方法上的层次目标:对A层生“放开走”,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B层生“傍着走”,可以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对C层生“扶着走”,设计的问题尽可能简单一点,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学原则;知识点要求的层次目标:相同的知识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落实要有所不同,如“教完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三组应用题给学生做,设计一组与例题类似的应用题给C层学生做,设计一组比例题难一点的给B层学生做,而对于A层学生可设计一组开放性试题,先提问题再解答;练习和作业的层次目标:C层学生的练习量要适中,难度要偏低,以模仿性为主,尽可能安排一道题目考查一个知识点的练习,对A层的学生,可新旧知识结合,以综合性,提高性的题目为主,B层学生可介于两者之间,让B层生选做A层的部分练习。

感情基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指出:“不是任何需要都能引起动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引起动机”。因此要诱发“尚未满足的需要”,激发其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做法是:对C层学生主要是动之以情,让他们明白鲁迅所言:“有存在就有希望”。只要永不言弃,必有欢乎而收获的时候;对B层学生,主要是“导之以行”,让他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怎样学;对A层学生,主要是“晓之以理”,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让他们明白“没有能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真正做到“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

为了保证在同一节课能“面向全体”,我着意改革课堂结构,实施分层教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释疑是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

把握讲授时提问的策略。让各层次学生都有输出信息的均等机会,以提问控制进程,使课堂充满生机。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把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中等的让给B层学生,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均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例题教学体现层次性。例题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使A层学生厌烦、B层学生乏味、C层学生放弃。我们认为,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既可提供A层生的表现机会,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创新能力,又可以提供B层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可以提供C层生思考、借鉴、模仿的机会,培养其自觉运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例题:仓库里的化肥运走3/4后还剩900千克,问仓库里原有化肥多少千克?要求A层生独立完成并总结规律,着重于“为什么?”,为什么剩下的化肥的份数是(1-3/4)?这是一道什么类型的应用题?B层生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先看懂课本再练习,着重于“怎么样”,要求理解例题的解题过程,会尝试解类似的练习题;C层生着重于“怎么办”,可先看例题,如不明白的可以发问或展开讨论。教师在点评上,对A层生着重于知识的联系,拓展和解题的方法技巧上;对B层生着重于关键点的提醒和点拨上;对C层生着重于模仿应用和记忆上,可以用歌诀的形式来让学生熟记,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例题都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诊断评价。在学生对教材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安排一组或几组设计不同的练习,以求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巩固时也可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适时调整,最后将所的内容及时纳入知识系统。

“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体现了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全面发展与发展个性的辩证关系;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无论是在钻研教材还是在组织教学方面,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因此能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